泥塑活动中探究学习的方法促进幼儿主动思维能力发展的研究 ——以美术活动“点心大派对”为例 [论文摘要]:本文记述的是在小班主题式美术活动《点心大派对》背景下,以探究性学习方式开展活动,激发幼儿对泥塑活动的兴趣、培养幼儿的动手能力、逐步形成小班幼儿的任务意识、规则意识、坚持性等良好习惯,促进幼儿主动思维能力发展。幼儿主动思维能力是一种良好的学习品质,是五大思维的核心能力,主动思维能力的培养对于幼儿的终身发展都具有重要的意义,为幼儿的可持续性发展奠定基础。 [关键词]: 主题美术活动 泥塑 探究学习 主动思维能力 主题式美术活动:指在集体性活动中,以一个主题为线索,整合其他领域教育目标,围绕主题进行的美术活动与交流。 泥塑:用粘土塑制成各种形象的一种民间手工艺。是中国一种古老常见的汉族民间艺术,也是深受幼儿喜欢的活动之一。 探究学习:是一种积极的学习过程,主要是指幼儿在活动中自己探索的学习方式,就是指幼儿通过主动的去“发现——尝试——再尝试”这样主动学习的过程。 主动思维能力:人在主动面对事物的时候,拥有主动的目的,形成主动想法的能力。通俗讲可以是人做事的主动性、做事的创新型等。 新《纲要》中提出教育必须“既符合幼儿的现实需要,又有利于其长远发展”。“教育活动的组织与实施过程是教师创造性地开展工作的过程。”“教育活动内容的选择应即贴近幼儿的生活来选择幼儿感兴趣的事物和问题,又有助于拓展幼儿的经验和视野。”因此,幼儿园主题式美术活动的价值取向应突出以人为本,定位于人的整体性,可持续性的,要顺应幼儿的特点,因势利导,贴近幼儿的生活。点心离幼儿的生活很近,点心以独特的造型,丰富的色彩、诱人的香味深深吸引着幼儿,是小班幼儿的非常喜欢吃的食物。以幼儿喜欢的泥塑形式开展“点心大派对”活动,幼儿会主动参与,主动的去投入,会满足幼儿的表现情感、兴趣爱好的需要。在主题式的美术活动背景下以探究性的学习方法开展活动,不仅能逐步培养小班幼儿的任务意识、规则意识、对幼儿的坚持性培养都是很有帮助的,最主要是能逐步培养幼儿主动思维能力。主动思维能力的培养对于幼儿的终身发展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在日常泥塑教学活动中,大部分的学习方式都是教师示范,幼儿模仿的方式进行活动,活动中大部分幼儿没有主动的去思考,而是依赖而被动的去学习。而在日常的泥塑教学活动中,发现有的幼儿开始已经不再满足于模仿,有了自己的想法,会去发现问题,并想办法去解决问题,并根据自己的意愿做泥塑,这一部分幼儿他们的思维比较活跃、有创新意识,对活动的参与性也极强。而有的幼儿显得比较被动,虽然他们也在参与活动,但是他们不会主动的去思考,而是等着大家来解决问题,这样影响了幼儿的发展。 幼儿主动思维能力是一种良好的学习品质,是五大思维的核心能力,也是大家关注的热点,也是笔者关注的。在《点心大派对》主题活动中笔者尝试在泥塑活动中以探究学习的方式促进幼儿主动思维能力发展的研究。用探究学习的方式激发幼儿对泥塑活动产生兴趣、培养幼儿的动手能力和主动思维的习惯,促进幼儿主动思维能力的发展。在活动中,主要通过幼儿参与主题式美术活动“点心大派对”,在活动中教师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及个别差异及幼儿的发展水平,以情景式游戏的形式开展活动,并以形式多样的互动探索活动引导幼儿主动去“发现问题——尝试(积极思维)——再尝试(主动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幼儿在做中去发现探索,并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培养幼儿的主动思维能力。培养幼儿主动探索精神和创造性能力,使幼儿在活动中拓宽自己的空间,发挥自己的潜能,有效地促进幼儿的发展。为今后幼儿的可持续性发展奠定基础。我们的研究如下: 一、创设情境、激发内在动力、唤醒主体意识 依从于幼儿的兴趣是幼儿主动思维能力得以良好培育以及未来对学习充满兴趣的基础。点心以独特的造型,丰富的色彩、诱人的香味和口味深深吸引着孩子们,也激发了幼儿对活动的兴趣。这些鲜活的信息通过儿童的视觉、触觉、味觉等对大脑形成十分有益的刺激,激发他们的脑部活动。同时我们以开展“点心大派对”活动作为主线,创设“点心大派对”的游戏情景,让幼儿以大厨师的身份去策划和组织点心大派对活动,让幼儿成为活动的主体,激发幼儿的积极情感和态度参与到活动中来,让幼儿的参与变成一种自发、自觉的令人兴奋和愉快的行为。如:“我们班也要开一个“点心大派对”“点心大派对是什么样呢?”“点心大派对可以有哪些点心?”“派对上可以干什么呢?”“派对上这些好吃的点心是哪里来的?”“谁来当厨师?”“大厨师是什么样?”这时小朋友开始兴奋起来,开始憧憬大厨师的样子。。。。。。同时,教师和幼儿的共同讨论策划,让幼儿对以后的活动任务有比较明确的了解,同时幼儿的任务意识也在逐渐的形成。 在“点心大派对”的游戏情景中,开展的“我的超级厨师帽”“穿上时尚的围裙”亲子活动,请家长和幼儿共同参与,提供的材料是适合小班幼儿的,如:贴画和各色彩纸、丙烯颜料等,家长和幼儿根据自己的喜好和意愿去制作和装饰厨师帽和围裙。。。。。。这样幼儿对活动的开展有了更多的主体意识。同时丰富的手工活动,将孩子的双手锻炼得更灵巧、更协调,让他们在有益的活动中均衡发展。 二、明确任务,积极探究、在快乐中积累经验 1、帮助幼儿确定观察目的、任务,提高幼儿观察的敏感度,为幼儿的探究活动做好准备。 根据观察幼儿的发展情况,进行分析:发现幼儿因为生活经验以及个体的差异,对点心观察、了解程度有很大的差别。针对这种情况,我们在活动之前幼儿的前期经验积累,请家长带幼儿参观点心店,尝尝点心,对点心观察,为幼儿的探究活动打下基础。 幼儿的观察是为幼儿的动手尝试做好准备。从幼儿的观察情况看:幼儿受自身心理发展水平的限制,幼儿在感知事物时缺乏目的性、计划性,不能自觉地组织自己的视觉,他们观察事物时往往注意了整体,就忽略了局部,注意了局部又忘掉了整体,有些幼儿倾向于整体知觉,观察时表现为笼统、粗略,另一些幼儿倾向于局部知觉,观察时表现为琐碎不着要点。所以教师在每次的观察之前有必要帮助幼儿明确观察的目的、任务。当幼儿开始欣赏、观察时,教师再次让幼儿明确欣赏、观察目的。如:卷卷的点心是什么样的?这些卷卷的点心是一样的吗?幼儿带着任务和目的去观察,就有了明确的目标和方向,长此以往幼儿会逐渐形成有意识的去观察一件事物的习惯。为幼儿的探究活动打下基础。 2、幼儿初次探究活动,培养幼儿不怕困难主动思考和解决问题的习惯。 引导幼儿有意图的,用探究性的学习方法去尝试做点心,为幼儿搭建一个可以用语言、动作、图片的交流平台,并把自己初步的探索经验与大家分享。如:准备一台照相机,把幼儿的探究活动过程和结果拍摄下来进行经验分享。幼儿在第一次进探究、尝试动手制作时,教师用自然观察法去了解幼儿最原始的探究情况,鼓励幼儿大胆的去尝试,对幼儿的情况进行分析,并针对每个幼儿的发展情况,拟定不同方法进行有效的帮助和指导。探索性的学习方式逐步培养幼儿的任务意识、规则意识、对幼儿的坚持性培养都是很有帮助的,最主要是能逐步培养幼儿主动思维能力。 3、通过讨论、分享经验,再次操作,培养幼儿主动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师把幼儿初次的操作过程拍摄下来,与小朋友共同分享,共同讨论,并在讨论结束后,和幼儿一起把幼儿的探索经验编成儿歌,引导幼儿的再制作,再尝试(主动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幼儿在思考和学习后再次的去操作,培养幼儿主动探索精神和主动思维的习惯。让幼儿在活动中拓宽自己的空间,发挥自己的潜能,有效地促进幼儿的发展。 三、创设问题情境、引发思考和深度探究、在支持和提升中推动经验的发展 根据幼儿的发展情况,以个别引导和集体引导相结合的原则。对于幼儿的共性问题进行集体引导,对于个性的问题进行个别引导。还要引导幼儿学会比较的方法,善于找出规律,一切物体都有差异,有的两种物体大同小异。还要给幼儿足够的独立思考空间,在幼儿确实需要的时候再介入指导。教师还要认同、支持孩子的自我认知及自我表现,如:麻花可以一根折回来拧,也可以用两根长条一起拧等很有创造性的表现。 四、形式多样、生动有趣、平等互助、让探究活动持续升温 1、猜想、推测、验证 探究的方法很多,教师要了解幼儿,采取适宜的探索学习方法,为他们的发展铺路搭桥。在引导幼儿进行探索学习时,教师对幼儿的了解很重要,首先教师观察幼儿,不仅仅要看表面现象,更重要的在于研究、总结孩子的行为表现。教师应根据活动的意识地帮助幼儿掌握一些正确的科学方法。“猜想与验证是科学探究的中心环节”, 教师应通过猜想游戏、谈话、讨论、观察、尝试等活动培养幼儿的猜想与验证能力。如:在观察麻花的时,教师引导幼儿去猜想麻花是怎么做的?幼儿的说法各一,有的是拧起来的,有的是编辫子一样编起来的。。。。。。老师让幼儿充分讨论、大胆猜测,并提供了试一试的机会,让幼儿去验证的方法支持策略,让幼儿的探究活动更深入与自主。 2、尊重、认同、宽容 要以接纳的态度为幼儿创设平等、自由的探究氛围。这要求教师一方面了解幼儿的兴趣,对幼儿的探究活动表示认同和理解。另一方面,教师应对幼儿的探究活动表现出惊喜,进而引发师幼情感的共鸣,促使幼儿敢想、敢说、敢做。例如,圆圆在做卷卷的点心时,黄色和蓝色的油泥混在一起变成了绿色,她觉得很奇怪,赶紧把这个发现告诉了老师,老师也表示很奇怪,并激励幼儿探究问题的答案。于是,班级的游戏区里增加了“配色游戏区”,幼儿在区域里用各色彩纸、水笔、杯子和小棒,探究颜色变化的规律。 3、关注、参与、交流 对每位幼儿都保持积极的关注,对幼儿的每一次探究活动都保持较高的敏感性,让幼儿有一种被支持感。在探究活动中,当幼儿遇到困难时,教师不应马上出手帮助,而应等待,给幼儿独立面对问题的时间,同时观察幼儿是如何解决问题的。如:在星星第一次尝试做卷卷的点心时,她第一次没有成功,她向老师投向需要的目光,嘴里说着:“我不会”,老师没有及时的过去,就在教师等待的几分钟里,她的第二次尝试开始了,看着她的反复尝试,终于成功了。这时,星星非常的兴奋,并急切的告诉老师说:“我会做卷卷的点了”。。。。。。在教师的等待中,幼儿获得成功,对于幼儿是非常大的收获和肯定。若幼儿遇到的困难确实是他们力所不能的,教师就应适时介入,通过提问、提供类似经验、提出可供选择的建议等方式,对幼儿的探究进行适当的调整和点拔,或者以活动伙伴的身份为其做出表率和示范。教师还可以通过鼓励幼儿之间进行积极、充分的言语和情感交流的方式来支持儿童解决问题或困难。 五、创设自我表现和积极、宽松的分享平台,让经验在分享中不断拓展 幼儿的探究学习强调幼儿的自我意识和自我表现。自我意识的形成和发展激发幼儿的探究学习。为此我们在主题活动中为幼儿创设自我表现的平台。如:主题墙用图片、照片、语言记录等形式展示幼儿的活动过程、作品创作等。另外还有幼儿作品的展示区,同时我们把幼儿的作品放到区域活动《超市》里,让幼儿的作品在幼儿的游戏中充分的展示。我们还专门准备一台照相机拍摄幼儿的探究活动过程和结果,并用电视机播放出来,分享幼儿的探究过程和结果,重塑幼儿的自信心,增强幼儿的成功体验。同时,我们把泥塑活动延伸到区域活动“点心屋”,在活动区我们除了提供油泥另外我们还为幼儿提供更多的材料、泥塑工具,给幼儿提供更大的空间和时间去探索。在主题活动的后期,我们还开展亲子活动“点心大派对”的综合性活动,让幼儿在有展示的机会和平台。在活动前,幼儿表演的舞蹈——我是超级大厨师,把幼儿和家长的情绪充分的调动起来,让幼儿和家长都积极参与“厨师秀——幼儿和家长T台秀出自己的风采,展示自己DIY的厨师帽和围裙”、“点心制作大比拼¬——幼儿和家长共同制作点心,展示自己制作的点心”、“好吃的点心大家尝——家长和幼儿共同制作的点心,让大家共同品尝”等活动,让幼儿和家长都感受到大派对热闹的气氛,体验到大派对的快乐。 在活动中幼儿也愿意与同伴、父母、老师交流,表达自己的愿望和喜悦的心情,充分享受与父母一起参与活动的快乐。 六、主题活动中的思考 幼儿在游戏情景中进行主题式美术活动“点心大派对”,幼儿作为主体以探究的方式开展主题活动以来,幼儿的主体意识更强,参与活动的积极性更高,幼儿在活动中的主动思维意识也在逐渐增强,幼儿都愿意与大家分享,表现的欲望也更强,最明显的是班上举手回答问题的幼儿增多,连性格内向的幼儿也在积极的参与到探究讨论和探究活动中来,让幼儿在向着好的方向发展。幼儿对泥塑活动的兴趣、幼儿的动手能力、以及逐步形成的任务意识、规则意识、坚持性、主动思维能力等良好习惯养成都有很大的成效。同时也引发我的思考 1、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给幼儿更多的探索时间和空间。 我们在活动开始也有一些困惑,就是小班集体活动时间的有限,每次活动都会让幼儿有意犹未尽、有草草收场的感觉。。。。。。经过思考“怎样把幼儿的探究活动继续下去,又不影响下一个活动的开展”。后来我们尝试把泥塑活动延伸到区域活动“点心屋”和“美术区域——泥塑区”,在活动区我们除了提供油泥另外我们还为幼儿提供更多的材料、泥塑工具,给幼儿提供更大的空间和时间去探索。“点心屋”是我们主题活动的延伸,在点心屋幼儿可以根据提供的材料探索做更多点心。在美术区域“泥塑区”,我们也提供了油泥、泥塑工具以及一些和点心屋不一样的材料,如:一些简单泥塑作品、图片等供幼儿欣赏,让幼儿感受泥塑作品的美,同时让幼儿有要试一试的想法,去试一试。 2、如何评价?评价重点以及评价的态度。 在主题活动开展中如何评价,评价的重点和评价的态度也是我思考很多的,希望让每一次的活动评价都要有实际意义,都有促进作用,都能成为为下一次的活动新起点。我们应该关注什么等等。。。。。。经过学习和实践觉得必须充分关注幼儿的参与态度。我通过幼儿在活动过程中的表现来判断, 如是否积极参与,在遇到困难时是否努力的尝试和主动寻求解决等。发现幼儿的消极情绪,教师要及时引导和调整幼儿的情绪。同时在活动中要重视幼儿的动手实践以及幼儿所获得的体验情况,通过幼儿的介绍以及幼儿探究结果等反映出来。如:小班幼儿他对自己在探究活动中的介绍,大多是他会和不会,不会在哪里,会在哪里。教师还可以根据幼儿的表现来确认幼儿的探究过程,探究的方法、技能掌握情况。对幼儿在活动各个环节中掌握和运用有关方法、技能的水平进行评价,如:幼儿在活动中,观察幼儿的动手制作情况,就可以了解和分析幼儿的发展情况。考察幼儿在活动中从发现和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到解决问题的全过程所显示出的探究精神和能力, 也要通过活动前后的比较和几次活动的比较来评价其发展状态。在整个评价过程中要有幼儿的积极参与, 重视幼儿在学习过程中的自我评价和自我改进, 让幼儿在评价中渐渐学会实践和反思、发现自我、欣赏别人的过程;同时要强调评价的激励性, 鼓励幼儿发挥自己的个性特长,努力形成激励广大幼儿积极进取、勇于创新的氛围。 参考资料: 1、丁家永编著 《现代教育心理学》 广州 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4、2 2、教育部基础教育司编著 《幼儿园教育纲要》 江苏 江苏教育出版社 2002、4 3、王坚红编著 《学前儿童发展与教育科学研究方法》 江苏 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1、10 4、施瓦布著《科学、课程与通识教育》中国轻工业出版社发行部 2008年1月1日
上一篇:在音乐教学中实施情感教育的研究
下一篇:用成功点燃幼儿自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