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案例背景:
想读懂孩子的内心世界?那得先读懂孩子的画。孩子感知了外部世界,会产生表达的欲望,他们看见什么都想“说”出来。但是因为年龄的限制,孩子可能不擅长用语言来表达自己内心的感受。心理学家认为,孩子的绘画作品,反映了他们对世界的认识以及他们头脑中的所思所想。孩子的画,是我们走进孩子内心的一窗户。在幼小的孩子的心中,这个世界会是什么样子的呢?他们会把自已想做的,想说的,甚至有可能是说不出来的做不到的事情,统统通过绘画表现出来。随着幼儿年龄的增长和绘画技能的提高,我发现最近孩子在绘画过程中总喜欢创造出各种奇形怪状的事物或者用自己的方式来尝试和探索,而且会觉得很有满足感、成就感。 二、案例描述(一) 在一次绘画活动中,我请小朋友们画《飞翔的飞机》,首先观察飞机的外形以及了解飞机的功能等等!请小朋友们自己设计一架有不同的功能的飞机。幼儿都开始按照老师的要求作画了,戴艺恒埋头思考,不一会一架功能设施齐全的飞机横空出世了。我走过来请他给我介绍设计飞机的意图,他讲的有声有色头头是道。。。。我摸着他的头说:哇!真棒、加油!可是当我转个身回来再看他时候,我惊呆了,发现刚刚那架性能齐全,色彩鲜艳的飞机已经不见了。只见他用黑色的笔把飞机涂成一团!我很生气的问:刚刚画好的飞机,怎么一会工夫就成这样了?他眨巴着眼睛一脸难过的样子对我说:飞机在空中爆炸了,所以就变成这样了。。。。。想不到他的回答尽如此简单,但却是来自他的想象。
案例描述(二) 在一次吹画活动中,东东在纸上滴了一滴颜料,俯下身去吹,可是吹了好几次,看着画面上只有自己吹得太用力而留下的唾液,而这滴颜料却没有动,她似乎意识到了什么,又去用勺子去舀了一勺,小心翼翼地滴了几滴,又开始了短而有力的吹气,这下颜料滴开始吹动了,吉吉看着画面上随之产生的变化,脸上露出了微笑,于是,她又不停地加颜料滴上去,或许是因为颜料一下子加得太多,或许是为了省力,东东开始尝试将纸的一端抬起,并顺势吹起来,使颜料很快地向四周散开,不久,就听到她大声地喊着,老师,我好了,快来看呀!为了不让她失望,我很有兴致地走近她,她开始兴奋地告诉我,她先吹出了一棵树,后来它变成了一个妖怪,我觉得不好看,又给它吹成了孔雀的尾巴。老师,你看,像不像孔雀的尾巴!我伸出大拇指夸奖她“真像!” 三、案例分析 通过以上两个案例我们可以看到在孩子的眼里绘画世界和现实世界是同一回事,他们可以让自已生活到虚拟的世界中,也可以让虚拟世界中的美好事物满足自已的需要,而且孩子在绘画时把自已对事物的看法,自已的情感都融入到了作品里面。案例一中的戴艺恒,虽然没像其他孩子有一幅很完美的作品,但是他有自已的思想,关心新闻,猜想一切有可能发生的事情,是一个完整的情节。所以,对于这样的问题应该给予表扬给予肯定。每一幅作品都是一个完整的故事,需要老师和家长耐心的听他们讲述。有案例二中的吹画对于吉吉来说是一个新鲜的事物,在吹画的过程中,东东使出了浑身的解数。从第一滴颜料到借助斜坡顺势吹,在不断地尝试着。我也注意到,有一个动作贯穿了东东吹画的整个过程“不停的加墨”,她这样做可能基于她的某种生活经验,而在孩子的探索过程中,也在不断的发挥想象、建构智慧。比如在吹画的过程中,边吹边想象,当吹出像妖怪一样时,自己觉得不满意、不好看,最后吹出孔雀尾巴就急着告诉老师。 四、案例反思 1、情感在绘画作品中的表达,儿童绘画的内容可以展现他们的内心世界。儿童画是儿童的另一种语言,每一个儿童都有美丽的童话世界,而他们内心世界的情感能通过绘画释放出来。他们的想法,感受很容易的就能反应在画面上。所以想要了解儿童的内心世界,就要多观察儿童的画,观察分析他们的画面内涵。儿童通过绘画表达自己的内心世界,从绘画中得到释放,从中受益。作为儿童的支持者和引导者,幼师必须有一颗敏感的心,读懂儿童的画,真正了解儿童的心理需求。
2、关注孩子“做的过程”儿童教育学家认为:儿童期的美术活动就是儿童情感的培养、情绪的宣泄、发挥想象力及创造力的一个重要途径,绘画对孩子来说,就像是一种游戏。尤其是最初的涂鸦阶段,所有的第一次都是一种需要,一种表达情感的需要,一种对外界事物认识的需要,一种学习成长的需要。现在已经有很多老师和家长非常关注孩子在绘画方面的兴趣培养,但很多时候成人太看重事物的结果,于是才出现了上面的情况。如何珍惜孩子的第一次,当孩子向我们发出这些需要的信息时,我们
如何能善加把握予以有效的反馈,提升他们的兴趣点,允许他们用自己的方式来表现所见所闻所想所感,是我们孩子教育工作者需要密切关注的。
3、对事物的看法在绘画作品中的表现,绘画是幼儿自我表现与表达的一种重要语言。而幼儿用自己的图式语言表达他们的所见所闻。以及对生活,学习的独特感受,教师和家长可根据幼儿对绘画内容的口述,在画中匹配文字记录。它是“以幼儿的方式表达幼儿心灵看待一个孩子的绘画,除了技能上的评价以外,更重要是要解读童心,去了解孩子的内心世界,因为美术不单单是美的一种表现方式,它在孩子身上更多的是用来表达思想,交流体验的方式。走近孩子,能使教师明白“和谐成长”的意义,从而真诚地、宽容地对待每个孩子的所思所想、所作所为,平心静气地去感受孩子、去解读孩子。
上一篇:个案研究:用心走进插班幼儿的世界
下一篇:成长的路上--- 有你,有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