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案研究:用心走进插班幼儿的世界
单位:南京市江宁区麒麟中心幼儿园 作者:张益丹
摘要:幼儿园每个新学期开始,班级都会迎来一些插班幼儿。插班幼儿的教育引导是个不容忽视的问题,怎样减少新环境、新伙伴与插班幼儿的距离,让他们尽快融入到新集体中,是值得每一位老师思考的问题。我通过对本班一名插班男孩的追踪观察,结合各种原因分析,为其提供可行的适应新环境的策略,帮助该幼儿顺利渡过过渡期,适应新的集体生活。
关键词:插班幼儿;策略;融入
每学期新开学的时候,每个班几乎都会遇到插班的孩子。面对新的环境,插班孩子会缺乏安全感,表现出一定的适应障碍。《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指出:“关注幼儿的特殊需要,包括各种发展潜能与不同发展障碍,与家庭密切配合,共同促进幼儿健康成长。”因此,我们更需要留心关注插班幼儿的特殊需要。针对这一情况,我对本班的一名插班男孩进行观察、原因分析,总结了一些有效的解决措施。现通过对一名插班孩子的针对性观察与指导,进行全面的介绍。
一、观察对象
天天,男,独生子女。他是中班上学期来到我们班的,他的个头在班里算是比较大的,他的语言发展能力很好,懂的知识也很多。他喜欢玩建构游戏;自我意识强,做事随心所欲;他不喜欢画画,有攻击性行为。来园的半个月时间,我发现:天天聪明好动、有主见,动手能力不强,比较自由散漫,做事拖拉。同时我还发现他和新班级、新伙伴格格不入的状况。
二、片段摘录
(一)早晨入园
早上天天拉着妈妈的手进教室,老师还没让他跟妈妈说再见,他就开始哭起来。紧紧抱着妈妈不让妈妈走,老师请妈妈赶快离开后,他就坐在座位上,不说话,对幼儿园的玩具、游戏等一切都不感兴趣,过了一会之后才稍微平静一点。
(二)早操环节
早晨做早操的时候,老师盯着他看,他就很懒散的做一些动作。老师不看他的时候,他就东张西望,膀子乱晃,还打扰旁边的小朋友做操。
(三)教学活动
音乐活动刚开始,我特意看了一下天天,发现他还挺专心的和大家一起在唱歌,但是天天跟着老师唱了两句后就开始坐不住了。先是玩自己的衣服,然后又去拉旁边女孩子的头发、鞋子,弄得小朋友直嚷嚷:“老师,天天他弄我。”当我制止他的行为时,他就朝小朋友们做了个鬼脸,惹得全班孩子哈哈大笑,他却像没事一样走开了。
(四)进餐
中午天天吃的很快,吃完了没有把碗送到盘子里,直接跑到娃娃家玩了。小朋友来告状,他才不情愿的把玩具收起来。中午小朋友们上床睡觉了,他在床上走来走去,嘴巴里还发出声音。小朋友到老师这边告状,他竟然很凶地对那个小朋友说:“再说我打你。”
(五)分享图书
天天有很多书,而且他能讲出每一本的内容。今天天天又带了三本新书来幼儿园,小朋友都围在天天身边,羡慕不已。天天把书举的老高,大喊:“我不给你们看,你们都不是我的好朋友。”小朋友还是围在天天的座位旁,可是天天一个个地把小朋友推开,可可生气地说:“我们不看了,才不和你玩呢!”说完,大家开始一起游戏,天天的那组只剩下他自己,他把书一合,说:“没意思!”
(六)收拾玩具
有一次,小朋友都在收拾玩具,天天拿着小椅子,在教室里推来推去,云云端着一筐小雪花片玩具正往玩具架走,天天一下撞在了云云身上,雪花片撒了一地。小朋友马上告他的状,他解释说:“我不是故意的!”,“他就是故意的!”,“我不是。”“就是!”见没有人相信他,天天生气极了,竟然委屈的大哭起来,这是天天来园后,第一次哭。
三、原因分析
来园短短半个月,天天几乎把能出的状况都出了。我们三位老师对他的确很头疼,几乎是天天批评、点名,小朋友则是不停地告他的状。甚至有的家长还因为天天欺负他的孩子,提出要把天天调到别的班上。从某种角度而言,天天的确是一个“问题儿童”——任性、不受约束、好强、喜欢攻击别人……其实,这些表现在很多孩子身上或多或少都能看到,只不过在天天身上表现得比较明显。天天的这些表现,是由各个方面原因造成的:
(一)外界因素
通过与天天家长的沟通交流,我了解到天天的教育以妈妈为主。妈妈主张孩子的自由发展,不愿意束缚孩子,平时几乎满足孩子的所有要求。由于妈妈的教育方式,很好的保护了天天的自信心和创造意识,同时给天天养成了以自我为中心的习惯,经常和同伴争吵,固执、任性,不肯认错。在原来幼儿园,受到老师的冷落和同伴的排斥,所以妈妈给天天换了新环境。
(二)心理因素
在陌生的环境里,天天缺乏安全感,没有朋友,没有人可以依靠。新的规则对天天提出来更高的要求,他既担心又紧张。由于频频犯错误,被老师批评,使天天不喜欢老师,觉得老师也不喜欢他,不良的交往方式,又天天没有好朋友。所以,抵触和反抗现象越来越严重,每天都盼望爷爷早点接他回家。
四、解决策略
随着学习环境、人际关系等方面的改变,天天来到这个新的集体,有着诸多的不适应,作为老师,有责任让班里的每一位孩子,快乐的学习和生活,相信只要我们付出更多的爱,天天肯定会很快融人集体,喜欢班级。
(一)宽松自由的环境
著名幼儿教育家蒙台梭利指出:“在我们的学校中,环境教育儿童”。环境作为教育的“隐形课程”,只有适当的环境,才能促进幼儿发展,完善其人格。来到一个陌生的环境里,不安、恐惧难免会伴随而来,虽然环境不会言语,但是成功的环境创设却是“无声胜有声”,接纳、信任的环境会让人心情愉悦。因此,我们决定从环境创设入手,让孩子时时感受到关注。
环境的紧张容易让幼儿的行为产生偏移,轻松宽容的氛围能减少插班幼儿与新环境、新伙伴的距离。因此当天天在新集体中出现错误时,我们不在集体面前揭露他,批评他,而是事后单独与他交谈,帮助天天分析错误发生的原因,以及碰到类似事情更好的处理方法,让孩子在新的环境中感受到被尊重。轻松宽容的气氛,让同伴对天天也充满了宽容。当天天因为不适应而发生错误时,小朋友们的一句句“没关系”、“慢慢来”,让天天在一点点改变,和新集体的距离正在悄无声息的拉近。
(二)热情温暖的人际关系
心理学家加德纳指出:“儿童早期良好的交往状况会深深影响其未来的人际关系、自尊,甚至幸福生活”。来到全新的环境,孩子接触最多的就是老师和同伴,如果让孩子感受到,老师如妈妈般的爱和温柔,那么对孩子适应环境肯定是大有裨益的,如果让孩子感受到,来自同伴的冉冉热情,那么对孩子适应环境定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1、老师的爱。
人们都说幼儿园老师像妈妈,对于幼儿园的孩子而言,更需要老师如妈妈般的爱,老师的爱会像登高的拐杖,助孩子勇敢征服困难。插班孩子的到来,需要老师特别关注孩子的点滴变化,用心观察幼儿,给予幼儿帮助和爱,把幼儿的每一个最爱放在心里。
2、同伴的情。
有时候,同伴的影响会比成人来得更深远、更直接,热情、主动的同伴会犹如黑暗中的一盏明灯,给插班孩子带去光明,驱散她们内心的孤独。在天天的位置安排上,我们就进行了充分的考虑,安排活泼、外向、主动的孩子坐在天天的旁边,每一次同伴的热情邀请,都会吸引着天天,让天天在活动中逐渐放松,每一次户外的自由活动,或者是区角的自主活动,我们都会为天天安排固定的好朋友,让好朋友慢慢带着天天熟悉活动的规则,随着和好朋友交往的加深,天天正在变得主动,有的时候天天会主动为好朋友留出位置,在朋友的影响下,天天的话多了,笑声更甜了。
3、及时的赞。
3到6岁是培养一个人成就感和自信心的关键时期,在这个阶段,赏识教育显得尤为重要。赏识可以发现孩子的优点和长处,激发孩子的内在动力,帮助孩子扬长避短,克服自卑、怯懦心理,树立自信心。针对天天的好强心理,发挥他的长处,从赏识的角度出发,教给天天一些任务,如:天天认识很多字,可以让他帮老师发作业本,给小朋友讲故事;天天的个子高,可以为大家服务,帮助小朋友分餐、整理桌椅等等;让他既有自豪感,又培养集体和分享意识,同时在孩子中建立良好的形象,让他交到更多的朋友。
(三)家园合作,开启孩子的快乐旅程
陈鹤琴老先生指出:“幼稚教育是一种很复杂的事情,不是家庭一方面可以胜任的,也不是幼稚园一方面能够胜任的,必定要两方面共同合作方能得到充分的功效”。我们知道,孩子的一切成长和点滴进步,都离不开家园的一致配合。对于插班孩子而言,家园配合尤为重要,通过家园配合,老师才能更深入地了解新来的孩子,通过配合,家长更能清楚孩子的成长,家园的和谐,才是孩子成长旅程的保障。
1、深入有效的访谈。
得知有插班孩子时,我们进行了一对一的访谈,从孩子的生活习惯、爱好,以及原来班级的表现等多方面去了解孩子。当得知天天在原来幼儿园进餐很不理想时,我们给家长提出了建议,在征得家长的同意后,对天天的进餐进行了特别关注。当得知天天在幼儿园进餐进步时,家长更愿意配合我们做好家里的进餐规定,随着家园步伐的统一,天天的进餐进步很大。现在的天天,已经不需要老师的提醒,还学会了吃很多菜,看着天天长得更结实,爸爸妈妈对这个新集体赞不绝口。
2、详尽真实的记录。
孩子来到一个全新的环境,作父母的都会担忧能否适应,能否融入集体,能否得到大家的接纳,作为老师应该理解父母的这种心情。于是,在开学初期,我们每星期都对天天做跟踪观察记录,有时记录天天进餐的真实情况,有时观察天天的入睡,有时会记下天天活动课上的举手次数。看着这些详细的记录,爸爸妈妈在意外的同时,更多的表示了感谢,在这些记录中,见证了天天适应新环境的过程。
3、彻底信任的放手。
孩子来到新环境会不适应,其实家长也会焦虑,这种担忧不但不能减轻孩子的不适应,而且在某种程度上还会加重孩子的不安。我们和家长统一战线,以一种信任的姿态,相信孩子的能力,来个彻底的放手,让孩子在与新环境的互动中,在与新同伴的磨合中,慢慢成为这个大家庭的一员,随着时间的流逝,天天真的做到了。
五、效果重现
经过半个学期的努力,天天的变化很大,每天都能笑着来幼儿园。他会告诉我,今天又带来了新书,想给小朋友们看,然后把它们借给吃完点心的小朋友。有时候,天天还像个小老师一样给小朋友讲书中的故事。现在他的号召力越来越大,经常像个领头人一样,带着小朋友一块玩。因为天天的主意特别多,而且会很好的分配角色,小朋友都喜欢跟着他一块做游戏。天天既发挥了他的特长,也交到了很多朋友。现在天天和老师说话的态度友好多了,我们也能平等地讨论谁对谁错,只要天天自己找出自己做错的地方,他总是很快能改正,让我感到很欣慰。虽然天天听讲还有小动作,但是他不再影响其他人了,而且,每次最难的问题都是天天答对,每次得到表扬,他都特别自豪。现在,天天已经完全融入到了新的班级,不再是一名插班生了。而老师在组织各种活动时,也不会总感觉有个小尾巴,班级的秩序也得到了很好的维护,班级的整体凝聚力提高了,孩子们接纳了天天,天天自身的优点也得到了发挥。通过天天的转变,我深刻的认识到,对于插班幼儿,一定要先了解其性格,并且根据幼儿的特点运用恰当的教育方式,当然在孩子融于集体中起到关键作用的是老师的耐心、爱心和责任心。
六、教师感悟
孩子良好品德和行为的形成是一个渐进的过程,赫尔巴特说:“如果不坚强而温和地抓住管理的缰绳,任何空泛的教育都是不可能的。”这话道出了班级管理工作的重要性。老师是班级工作的组织者、管理者和策划者,又是孩子的依赖者和模仿者。对于插班幼儿来说,他们经历着从开始的排斥到接纳,到最后的喜欢上新集体这个过程,而老师是这个过程的催化剂,我们要在和孩子、家庭的共同努力下,让每一个插班幼儿在来到新集体后,减少焦虑心理,改正不良习惯,同时发挥自己的优点,在新环境和新同伴当中,感到亲切、轻松,缩短适应新环境的时间,加快建立起和谐的师幼同伴关系,把插班带给孩子的心理影响和行为偏离降低到最小程度。
参考文献:
1、国家教育部颁发.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2001.
2、(美)艾里克·J·马施,大卫·A·沃尔夫.儿童异常心理学.孟宪章,等,译.暨南大学出版社,2004.
下一篇:绘画----走进孩子的内心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