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背景
在幼儿成长中,分享具有重要意义。《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社会领域目标明确指出:“乐意与人交往,学习互助、合作和分享。”幼儿期是培养分享意识的最好时机,并且它对孩子的一生都起着重要的作用,如今,大多数家庭的孩子都是独生子女,家长的过度疼爱,宠溺以及其他各种各样的因素使幼儿形成了自私自利,以自我为中心的不良性格,尤其在自己喜欢的物品前,常常表现出很强的占有欲,缺乏与同伴分享的意识,幼儿年龄小,不知如何分享,这就需要我们教师多多关注幼儿,及时发现问题,引导幼儿学习分享的方法,培养幼儿的分享意识和分享行为,帮助幼儿在社会中健康快乐地成长。
案例描述
1.点心时的小插曲
早晨吃过点心、喝完牛奶后,小朋友们有序地将杯子放进桶里准备给保育老师洗。突然一片咣啷啷的刺耳声传入耳中,我循声望去,原来水桶里的杯子散落了一地,刘梓涵也跌坐在了地上。
我连忙过去扶起他:“疼不疼啊?发生了什么事?”
“老师,刘梓涵也太不小心了,把桶都弄倒了。”丁悦玲小朋友向我告状。只见刘梓涵慌慌张张的看了我一眼,一边摇头一边抓着杯子就往盥洗室跑去。
“涵涵,你的杯子不是应该放进桶里让老师清洗消毒么?”我问道。
“我要喝水。”说着他蹲下身用杯子接起茶桶里的水来。
我不由心生疑惑:刚刚才喝完牛奶怎么又要喝水呢?我定睛一看,只见他一边接水一边又悄悄地将水倒掉,原来他并不是要喝水。
“涵涵,你不是想喝水吗?怎么又把水倒掉啊?”我控制住内心的气愤,语气和缓的问道。
他蹲在那,抬起头,一声不吭,我想他一定有什么事情瞒着我。
“涵涵,你过来,我想和你谈一谈。”
他赶紧将杯子放进杯箱,慢吞吞的走到我身边。
“你为什么把接了的水又倒掉呢?”我问道。
他似乎并不愿意说,还把小脑袋压得更低了。
“没关系的,涵涵,你告诉老师,老师不会批评你。”我小心翼翼的问他。
“我想洗洗杯子。”他小声的说。
“为什么不把杯子放进桶里给老师洗呢?”我疑惑的问。
“我不想放进桶里。”他把声音压得更低了。
“哦,为什么呢?”
“你能告诉我吗?” 我紧接着又问。
可任凭我怎么问,他一句话也不肯说。涵涵的行为有些反常,俨然一副犯了错误的样子,这让我不免有些疑惑,但再追问下去似乎也没有结果,为了不影响其他小朋友的正常活动,我打算等活动结束后再来细究此事。于是我对他说:“涵涵,杯子还是交给
2.大杯子惹的祸
第一节活动结束后,孩子们都拿着杯子接水喝,想到了刚才的事,我请孩子们都坐在椅子上,我想既然从涵涵那儿问不出什么,那能不能从其他孩子那得到答案呢?
“小朋友们,老师有一个问题想请你们帮我解决。”
“什么问题呀?”一些孩子已经迫不及待的想要知道了。
“今天老师发现有一个小朋友喝完牛奶后并没有把杯子放进桶里,而是自己把杯子洗后放进了杯箱。”我说道。
老师,谁呀?对呀,快说,是谁啊?面对孩子的追问,我并没有说出孩子的名字,因为著名教育家韩凤珍说过:教育者就是要千方百计的保护孩子最宝贵的东西——自尊心。为了不让涵涵觉得没面子,我打消了孩子们的这个念头。
“老师,喝完牛奶杯子要给老师洗,还要消毒的。”馨馨认真的说道。
“对呀!那个小朋友肯定也知道,可是为什么他还是要自己洗呢?”我又把问题抛给了孩子。
“他肯定不想把他的杯子拿去消毒。”
“不行,不行,杯子不消毒就有细菌了。”
“这么做是不对的,老师。”
大家你一言我一语的讨论着,就在这时,金泽宇小朋友激动的站起来喊道:“老师,我知道,我知道,是因为他喝牛奶时分到了一个大杯子,杯子要是放到桶里的话,下次他就分不到刚才的大杯子了,所以他才不放!上次毛翔宇就是这么干的!”
“那你怎么没有告诉老师?”我问道。
“我忘了。”他笑着挠挠头,听了金泽宇的话,我看了看刘梓涵,他试着避开我的眼睛,我似乎明白了其中的原因。“你们喜欢大的杯子吗?”我问道。“喜欢!”原来几个星期前才更换的一个新的大杯子竟成了许多孩子梦寐以求的对象。
3.善引导,乐分享
孩子们的话,让我不得不思考,他们都喜欢大杯子,可是大杯子只有一个,怎么分才能让大家都满意,怎么做才能让孩子都信服呢?如果让老师来决定,孩子会不会感受到老师的用心,能不能体会到分享的意义和快乐呢?就在这时我想到《幼儿园一日生活最优化设计与管理》中谈到了幼儿是一日活动的参与者、评价者、主动建构者,教师不能实施过分限制和统一管理,而应寻找有效“手段”,把教师的权威转化为集体的意志。突然我灵犀一闪,想到了一个好主意,何不让孩子自己参与讨论,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呢。
“那你们觉得那个小朋友的做法正确吗?”我问道。
“不正确!”小朋友们异口同声的说。
“为什么呢?”
“他把大杯子自己留着,其他人就用不到了。”姚文昊激动的说道。
“他不应该不让杯子消毒,这样会有细菌。”佳佳说。
金泽宇接着又说:“大杯子
“老师,应该分享,大家一起用。”刘雨辰补充道。
“那怎么分享才能使大家都开心呢?”我追问到。
刘雨辰思考了一会说:“老师,可以一个人用一天。”
“对,老师,每人用一天,这样大家就都开心了。”其他小朋友也纷纷表示赞同。
“小朋友们,你们想的办法真好,这样我们就不用在争抢了。”我向他们竖起了大拇指。
“那就根据点名册上的顺序开始一个接一个轮流用,可以吗?”“可以!”孩子们都表示赞同。
“你们知道老师喜欢什么杯子吗?”孩子们若有所思的看着我,摇摇头。
“其实啊,不管是大杯子还是小杯子老师都喜欢,因为它们都是为我们盛牛奶的,都是为我们服务的,我觉得我们不仅应该喜欢它们,还应该谢谢它们,因为它们都是帮助我们的好朋友。”孩子们听我这么一说,纷纷笑着说:“老师,大杯子、小杯子都是我的好朋友!”“老师,大杯子、小杯子我都喜欢。”看着他们稚嫩的小脸,我欣慰的笑了。
中午散步的时候,涵涵突然跑过来对我说:“
案例反思
1.培养幼儿分享意识
我国著名儿童教育家陈鹤琴指出:“小孩子生来大都是好的,到了后来,或者好,或者变坏,这是环境的关系。在二十一世纪的今天,绝大多数是独生子女,而今优越的社会条件和特殊的家庭教育使孩子们存在着自私,孤僻,任性,独占心强,以自我为中心等问题,尤其在自己喜欢的物品前,常常表现出很强的占有欲,缺乏与同伴分享的意识,案例中刘梓涵之所以想将大杯子占为己有,不懂得分享,多数和独生子女的教育有关。这就需要我们教师多多关注幼儿,及时发现问题,引导幼儿学习分享的方法,培养幼儿的分享意识和分享行为,帮助儿童在社会中健康快乐地成长。分享对于幼儿一生的发展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幼儿分享行为的培养并非一朝一夕的事情,它就在我们的生活、学习中,教师应该通过多种有效的方法,把分享教育落到实处,让幼儿真正地收获分享的快乐。案例中孩子最终讨论出:一人用一天的办法,这无疑不让我再次进行思考,其他活动中可不可以也让孩子制定分享规则呢?利用分享规则规范孩子行为,减少和控制分享过程出现的问题与矛盾,顺利实现分享。比如搭积木、玩玩具前,应大家先商量,遇到矛盾时要协商解决问题,当材料不够时要相互谦让、轮流或共同使用等,通过这些具体的情景,帮助幼儿逐渐学会分享的方法和策略。幼儿分享行为的培养并不是一个一蹴而就的过程,幼儿从有了初步的分享意识,到形成正确的分享观念,再到转化为自觉的分享行动,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为使分享行为能正确、健康地进行下去,建立一定的分享规则显得尤为重要。
2.以人为本,关心幼儿
《纲要》明确指出:“教师应以关怀、接纳、尊重的态度与幼儿交流”,“关注幼儿在活动中的表现与反应,及时以适当的方式应答。” 在幼儿园的教育活动中,教师应该细心关注幼儿一日活动中的表现,以民主、平等和充满爱心的态度对待每一位幼儿。即使在孩子犯错的时候,我们也应该用爱心、耐心、责任心来引导每个孩子健康快乐的成长。好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夜夜寒。面对涵涵的犯错,我们应该怀有一颗爱心,和幼儿交流,问清楚发生了什么事情,尊重孩子,多一些冷静、思考,少一些冲动和偏见,倾听幼儿的感受,当幼儿不愿意说出实情的时候,我们要学会等待。等待需要平静和平和,等待需要细致和细腻,等待需要耐心和耐性,等待需要留足空间和时间。案例中面对老师的一再追问,涵涵不愿说出实情的时候,我们应该留有余地,给孩子时间和空间,不能急于求成。
作为教师我们应该始终尊重幼儿,保护幼儿最宝贵的自尊心。案例中面对孩子们好奇的追问,老师并没有说出孩子的姓名,而是保护了孩子的自尊。著名的心理学家马斯洛说过:“企盼社会对自己尊重,是一个人天性的需要。”在我们的教育教学中,教师对学生的尊重和引导,对学生的帮助和转化是巨大的。
3.幼儿主体,教师指导
《纲要》中指出:教师的态度和管理方式应有助于形成安全、温馨的心理环境;以关怀、接纳、尊重的态度与幼儿交往。耐心倾听,努力理解幼儿的想法与感受,支持、鼓励幼儿大胆探索与表达。作为一名幼儿教师,应该注意倾听孩子们的意见,理解幼儿的想法与感受,鼓励幼儿大胆表达,鼓励幼儿自己解决问题。在活动中,教师充当着组织者、引导者、支持者的身份,教师应利用一切有利因素,去调动幼儿的主动性、创造性,要学会开发和合理地利用幼儿的智力,关注每一位幼儿的发展,要以幼儿为中心,始终要把孩子放在主体地位。案例中教师虽将难题抛给幼儿,但实际上是充当组织者,引导者的身份,在和幼儿一同谈论中,让幼儿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新课程理念也要求教师角色的转变,要求教师在教育教学中,在给幼儿留有较大空间的前提下引导学生积极探索。教师不能实施过分限制和统一管理,而应寻找有效“手段”,把教师的权威转化为集体的意志。案例中孩子们最后达成一致,是孩子们自己思考解决的结果,我想越是孩子自己想出的办法越是更有说服力,但在这其中教师的引导就好比指路明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