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获奖

当前位置: 首页 >>旧站栏目>>科研学习>>论文获奖>>正文

试论构建规则与自主环境下的幼儿散步活动
发布者:杨茹   发布时间:2017/8/30 20:40:40   浏览次数:1359

试论构建规则与自主环境下的幼儿散步活动

著名的幼儿儿教育理论家蒙台梭利关于自由和纪律的论述是精辟而深刻的:她认为自由和纪律是同一事物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这里所谓的自由不是随心所欲的,让幼儿自主地活动并不意味着应该支持幼儿毫无目的地、放任地、无规则的活动。自由是有一定限制的,这个限制就是纪律。光有自由没有纪律是不行的,有了纪律才能让所有的幼儿过好集体生活,才能使老师更好地教育幼儿、搞好教学,幼儿才能在活动中发挥他们的主动性、创造性,让他们充分地体现自主。纪律对幼儿来说就是一些幼儿可以接受和理解的规则,规则与自主的关系也正是如此,它们不是对立的,而是紧密相连、相辅相承的。遵守规则是一种积极的状态,是建立在自由的基础上的,遵守规则的培养不能靠强制,也不意味着教师是绝对权威,幼儿只是服从,更不能靠命令与单纯的说教,而应该在自觉、自愿、自由的活动中使幼儿理解规则,在理解的基础上接受和遵守集体规则,这样才能更好地体现幼儿的主体性。同样,离开规则,幼儿的主体性也就无从谈起。

幼儿入园以后,一日活动的安排与家庭不同,有场所的规定,有活动的规则和要求,这是他们跨入集体生活的一个转折点,也是进行常规教育的关键期。在日常的教育教学过相中,如何做到“管而不死、活而有序”是让许多教师感到困惑的问题。一方面要使幼儿身心健康地发展,要使幼儿的天性得到自然的表现,让幼儿自主、自动地与环境相互作用,从而获得智力发展;另—方面,又要让幼儿树立一定的规则意识,即帮助幼儿理解和接受生活、学习中的各项规则,增强自控能力。如何将以上两个方面自然融合是一个在我们日常的教育教学过程中值得思考和探索的问题。

一、幼儿散步活动中的身心特点

散步活动是一日活动中较重要的一项活动,它有利于幼儿的饭后消化,对环境的了解……幼儿园应该引起重视。有的小朋友为了争取第一名吃饭较快,这样就不利于消化,对肠胃也不好,所以幼儿园也合理地制定了饭后的散步时间,而且饭后散步的过程中不仅有利于消化,也有利于睡眠,因为睡觉是肠胃蠕动较慢。它还可以引导幼儿的认知发展,观察幼儿对哪些现象或事物感兴趣,抓住机会进行随机教育,捕捉孩子的热点问题,交流话题。因此,在散步活动有利于身体健康,还有利于身心发展。

随着幼儿的生长发育,他们生活范围的扩大,引起了心理发展上的各种变化,使他的认识能力、生活能力、人际交往能力都迅速发展。在一日活动中,散步活动是幼儿较喜欢的活动之一,这时的他们可以走出教室,投入自然的怀抱,接触蓝天、阳光、花草、树木、小动物,他们能在接触大自然的过程中发现问题、增长知识、有益于扩展他们的知识面。可这时的孩子常常表现出兴奋异常,显得好动和过分自由,常常出现采摘花草、追逐打闹、独自离开集体等现象,也没有一定的自我保护意识,他们不能意识到什么事将会给他们带来危险,此时安全规则教育显得尤为重要,让幼儿了解并遵守一些基本规则是非常必要的。

二、幼儿散步活动中存在的问题

1、教师观念不明确

幼儿园的散步活动,严格来讲不是散步而是排队走。通常在教师的带领下,两个小朋友手拉手,后面小朋友拉着前面小朋友的衣服,一个跟着一个走,也就是把体育活动中的列队训练与散步相结合,在散步活动中练习排队。但散步是一种休息方式,而不是练习排队的手段。而且,用三年的散步活动时间来练习排一种队形,也没有这个必要。

2、幼儿散步时缺少自由

如何更好地让幼儿遵守散步活动中的规则呢,我们常会看到这样的做法:散步前,老师一遍遍地强调规则,告诉幼儿散步时应注意些什么。活动中,幼儿排成整齐的一列,老师在前,幼儿完全按照老师的意愿先观察这个,再观察那个,幼儿一点也不自主。即使是这样,也有个别幼儿东张西望,注意力不集中,此时,配班老师就不停地在后面提醒某某小朋友不要掉队,某某小朋友眼睛看老师,这些做法破坏了散步活动中漫步、观察、休闲的氛围。这样的散步活动俨然又成了一种集体教学的活动模式,在这样的散步活动中,孩子被迫去遵守成人灌输给他的各项规则,需要老师时刻的提醒与督促,同时,他们也失去了自由,更谈不上自主,这会使他们对散步活动失去兴趣,久而久之还会造成他们的逆反心理。

在散步活动中,散步的路线、途中的停留、行走的速度,看什么?这些都是老师决定的,并在老师的带领和指导下进行。如:老师带队伍,走到小花园,看到花儿开了就会提些问题,引导幼儿观察,可是只有小部分幼儿能听得到老师的问题,对花儿进行观察,而后面大部分幼儿既听不到也看不到,他们失去了学习和观察的机会。又如:有小朋友看到地上有些虫子,会放慢速度想停下来看看,可老师看见他没跟上,就会催他快点跟上,“火车”断了,小朋友只好放弃观察,跟上队伍。孩子也就失去了自由观察和自由发现的机会。

3、幼儿的身心没有得到休息

散步作为一种休息方式,就是要人的身心都得到休息,可是孩子们散步时既要手拉手,又要拉前面小朋友的衣服,还在老师控制的速度下进行,所以孩子的身体并没有得到放松。有时还会没拉好手,不拉衣服掉队,受到老师的批评,还要按老师的要求,观察自己不感兴趣的东西,去自己想去的地方,这说明孩子的心理也没有得到休息和放松,更谈不上发展

4、缺乏对规则的理解

散步前虽然教师一遍遍清楚地交待规则,如一个跟着一个走,不推挤别人;散步时不奔跑,注意安全;爱护园内的花草树木等等,但为什么幼儿还不能很好地遵守规则,甚至不愿意去遵守规则呢?究其原因可能有多种:根本不理解规则或对所观察的事物不感兴趣等等,看来我们教师有必要反思一下这样的教育方式是否得当,哪些是必要的规则,哪些是不必要的,制定的规则能否让幼儿自觉地接受。为此,我就结合幼儿的年龄特点,在本班进行了在散步活动中如何体现规则与自主的试点研究。

三、幼儿散步活动中培养规则与自主意识的策略

1、让幼儿理解并参与规则的制定

规则存在于一日生活的各个环节中,散步活动也是如此,它与活动的展开、进行、效果都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此培养孩子的规则意识非常重要。正如《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所指出的:在共同的生活活动中,要以多种方式引导幼儿认识、体验并理解基本的社会行为规则,学习自律和尊重他人。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我们做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尝试。

(1)、用文学作品帮助幼儿理解规则

规则建立在充分理解的基础上,单纯的说教显然不适合幼儿的年龄特点。用平淡的语言和孩子讲道理,他们往往不能理解甚至感到乏味,他们更易于接受拟人化、游戏化的教育形式。如运用情境表演或小故事感染幼儿,使他们自然地融入情境,设想一下如果自己是故事中的主人翁会怎么办。例如故事《谁在哭》讲述了一朵小花在佳佳小朋友口袋里哭泣的故事,小花边哭边说:“是谁把我从妈妈怀里揪出来塞进这又闷又热的口袋,这里又挤又难受,我都快渴死了,我再也看不到太阳公公了,幼儿乐园里其它的小朋友再也看不到我了,呜呜……”听着故事,孩子们都有了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十分同情故事里的小花,都说佳佳做的不对,我们不能学他。再如《肚子为什么会疼》的故事使幼儿了解到饭后不能奔跑的生活常识,这样孩子们自然而然地从小故事中理解了爱护花草树木、散步时不能奔跑的规则,由此主动地完成了规则内化的过程,这显然比教师一遍遍地交待规则反复提醒幼儿要有效得多。

(2)、在情境中讨论,参与制定规则

参与制定规则不但更有利于孩子对规则的认识与理解,而且提高了孩子独立自主的能力,使孩子更有成就感,增强了主人翁意识,有助于孩子对规则的遵守与执行。例如针对散步时上下楼梯的安全规则问题,教师与幼儿展开了这样的讨论:教师提出为什么楼梯右边有一排较矮的扶手,它有什么作用的问题,引导幼儿说说上下楼梯要注意些什么。许多幼儿说出了要扶好扶手,眼睛看好台阶一步一步地下,不挤前面的小朋友。这些规则是幼儿在老师的启发下用自己的语言表述出来的,幼儿更容易理解、掌握。

(3)、运用标记帮助幼儿掌握规则

教师又提出了“为什么有的小朋友会在楼梯上摔跤”的问题,有的幼儿说“他忘记扶扶手了。”还有的说“他在和别的小朋友讲话,没看好台阶。”于是,教师请两名幼儿帮忙制作了小手印和小脚印,用贴标记的方法,在扶手上贴上小手印标记,在第一层台阶上贴上小脚标记,起到规则提示与强化的作用,使幼儿更感兴趣。这样,幼儿自己制定出了上下楼的规则,从此以后下楼梯时再也不需要教师的提醒,幼儿就能自觉地遵守规则,小心地下楼了。因为这些规则给他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们就更乐意主动地去遵守与维护,由此产生的积极作用非常明显。

2、让幼儿自主设计散步活动

(1)、从全班集体散变为小组散步的组织形式

集体散步时,我们常常看到幼儿排着很长的队伍跟在老师的后面,只有排在前面的幼儿能听见老师的声音,后面的幼儿根本听不见,甚至看不见老师,这时他们的注意力就会分散,以至于出现许多安全隐患。

如果采用小组散步的形式就能满足更多孩子的需求,这样的做法也更适合幼儿的年龄特点

(2)、从按固定队形排队到自由组合

散步时的排队站位不一定要要求幼儿谁站在前、谁站在后,排成笔直的一队,可以让幼儿选择和自己的好朋友站在一起,或者谁先来谁就在前面,只要大家都跟着老师走就可以了,这样可为幼儿创设一种宽松、自由、休闲的氛围。

(3)、从幼儿的兴趣出发,与幼儿共同选择散步路线

以往的散步路线常常由教师决定。《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指出:要为幼儿提供自由活动的机会,支持幼儿自主地选择、计划活动。因此,我们应尽量满足孩子这些合理的需求。我们从孩子的兴趣出发,与它们共同制定了两种散步路线(路线可随季节的变化作相应的调整,做到常换常新)。想喂小兔子的幼儿可以选择幼儿自己设计的画有小兔子的标识卡,想去爬小山坡的幼儿可选择代表爬山坡——小亭子——长廊——水池这一路线的小亭子标识卡。这一系列的措施使幼儿参与散步活动的兴趣更浓了,每天的散步活动就成了我班幼儿最期待的事。

3、让幼儿体会散步活动的乐趣

(1)、在散步时进行随机教育

偶发的事情,意外的发现,在幼儿一日活动的各个环节,任何时候都有发生。在组织幼儿散步时,随机教育的契机也无处不有,于是每次我都敏感地捕捉幼儿的动作、表情、语言等方面的信息并快速作出反应。如在散步时,孩子们很自然地簇拥着老师慢慢走,忽然却发现一部分孩子不走了,只见他们在草地上有的趴着,有的蹲着,这时他们一定是有了新的发现。如地上的蚂蚁,或者在捉跳跃的蚱蜢。此时,老师就抓住时机,走过去与他们一起观察,共同讨论它们的外形特征和生活习性。从而使老师与孩子们达到心灵间的沟通。又如,带孩子们在观察树的特征,突然一架飞机“轰隆隆”地从天上飞过,孩子们的注意力一下子转移了,会不约而同地抬头望着天空,兴奋地挥动着双手高声喊“飞机、飞机”,孩子们多么希望飞机能停下来,可是飞机越飞越远,直到飞机在空中消失,他们才失望地回过神来。不过,他们又进入了热烈的讨论中,“那是架什么飞机”“飞机到哪里去了”“我见过怎样的飞机”,这时老师应积极加入孩子们的讨论中去,并加以引导孩子们,“飞机为什么听不见你们的声音?”“飞机为什么不掉下来?”,这样不仅拉近了师幼之间的距离,又让幼儿对此有深刻的认识,开阔了幼儿的视野。

(2)、利用散步时间,积极开展口头游戏

口头游戏不受场地、人数、材料和时间的限制,它能使幼儿在较短的时间内经过思考、判断,然后用语言表达出来,从而达到培养幼儿的注意力、记忆力、思维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的目的,这类游戏更合适在幼儿散步时使用。如《问答歌》,老师问:“小朋友,什么东西圆又圆?”有的孩子说:“太阳太阳圆又圆,皮球皮球圆又圆” ……,老师又问:“什么东西空中飞呀飞?”孩子们又回答说:“小鸟空中飞呀飞,蝴蝶空中飞呀飞” ……,通过此类游戏,不仅丰富了幼儿的知识,还运用类似联想记忆法,扩大幼儿记忆的广度,还发展幼儿的思维能力。又如,孩子们排着队伍像一列长长的火车,老师就可以和幼儿玩“开火车”的游戏,老师问:“火车火车哪里开?”幼儿会说:“火车火车北京开”, “火车火车上海开” ……。要求孩子与别人说得不一样,这样既帮助幼儿丰富了知识,又提高了幼儿说词的能力和记忆效果,同时又锻炼了幼儿的胆量。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在《教育的艺术》一书中说:“要让孩子在打开书本读音节之前,先读几页最美妙的书——大自然。”大自然绚丽的色彩、美妙的声音、千变万化的姿态对幼儿有着巨大的吸引力,促使幼儿去看、去摸、去闻、去听、去探索、去发现。如果让这种活动过分拘泥于集体教学的形式,那么散步活动对于幼儿而言将失去它的丰富多彩。当今教育已由集中封闭式逐渐向多元化、开放式发展,它强调创设开放的学习时空,强调走向自然和社会,让幼儿在自主、开放的氛围中建构健全的人格,促进全面的发展。幼儿规则意识的培养也同样如此,如果我们能站在孩子的角度,尝试用他们的思想观点看待问题,就可以找出符合他们身心特点、生理需要、年龄特点的巧妙措施,即使是小班的孩子也让他们在自觉遵守必要规则的基础上自主地活动,使幼儿在遵守规则的同时产生愉悦、舒服的情感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