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讲故事中培养幼儿积极思考的习惯
在户外活动之前我利用空闲时间给孩子们讲了一个故事,孩子们很喜欢听。故事的内容很简单,就是小动物想尝一尝月亮的味道,可是够不到怎么办?我想这是一个很好的教育契机,我没有按照故事的原文给孩子们讲,我故意把这个问题抛给孩子,因为具备思考的头脑和解决生活遇到的困难是至关重要的,这也是《纲要》中明确指出的。
通过故事对幼儿进行科学素养的培养是最佳途径。我直接把问题提出来:“小朋友能想到什么更好的方法吗?”只见孩子们积极发言,想到了许多的奇妙的办法。高阳说:“老师,可以让小蛇爬上树去摘月亮,跐溜跐溜的,因为它会爬树。”虽然高阳的语言不流利,但是他的意思大家都理解了。可是也引来了一阵议论,“一口月亮够谁吃的?”彤彤说。高阳不服气的说:“我拿一包小蛇来,都跐溜跐溜的爬树,能有好多月亮。”大家不禁为高阳的想法鼓掌。丁丁毫不示弱的说:“我家有钩子有板凳,用钩子钩月亮、用板凳够月亮就行。”又是一阵掌声,大家情不自禁的为爱动脑筋的同伴鼓掌。
听着孩子们的奇思妙想,我顺势引导:“还有谁有更好的办法,我们大家都喜欢爱动脑筋的小朋友。”“小猴子也能上树”磊磊说。“大象有长鼻子”陈欣然说,大家都积极发表自己的观点,又是一轮激烈的发言。作为我们教师就要时时刻刻装着教育目标,日常活动的任何一个环节都很好的教育契机,孩子们在故事的引导下,在积极的发言中,学会了动脑思考问题,这是遇到问题最佳的处理方法,我也把这种对待困难的态度延伸到孩子们的生活中,引导孩子们形成积极的做事态度。
上一篇:从抢筷子风波说起
下一篇:小班撕纸活动:大狮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