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抢筷子风波”说起
——化解大班幼儿“自我中心”的教育活动指导策略
[摘 要]幼儿“自我中心”现象是幼儿正常的心理发展特点所致,同时也与现代幼儿特殊的家庭成长环境和特定的社会生活环境息息相关。“自我中心”对幼儿人生发展的不良影响深远,应及时加以引导和矫正。本文通过幼儿在午餐时相互“抢筷子”风波及其教育活动实例,探讨了在幼儿园教育活动中,如何采取移情训练、积极暗示、跟进激励等生动有效的方式方法,化解幼儿“自我中心”心理,并引导幼儿学会谦让、关心、帮助、给予。
[关键词]自我中心 大班幼儿 抢筷子风波 幼儿园教育 指导策略
一、“抢筷子风波”实录
自从上了大班以后,我们班就一直实行“组长责任制”,每位小朋友轮流做组长,除负责收发文具外,还负责在午餐时给本组成员发碗筷。我们的筷子由于孩子们会放在嘴里咬,有一部分就出现了“秃头”现象。
这天午餐时间到了,生活老师在为孩子们准备饭菜,突然,从第二组传来“‘是我的’、 ‘是我的’……”的声音。我走过去一看,豪豪和延延两人分别用双手抓住同一双筷子的上部和下部,使劲向自己面前拉拽,嘴里还叫着“‘是我先拿到的’、 ‘是我先拿到的’……”。桌子上,一双“秃头”筷子孤零零地躺着,没人要。
这一组的明明是个“小八哥”,见到我过来,急忙向我汇报:“老师,延延当组长,自己总是拿好筷子,把坏筷子给别人。”豪豪也大声说:“昨天她把坏筷子给我,今天还把坏筷子给我,她自己天天拿好的。”一旁的小羽,平时不爱说话,这时也插上了一句:“是真的。”听到大家的“控告”,延延红着脸,一言不发。
二、幼儿“自我中心”的形成原因分析
“自我中心”是皮亚杰用来描述一种独特的思维方式的术语,意指主体在思考问题或进行判断时,受自己的需要和情感强烈影响的倾向。在上述“抢筷子风波”实例中,延延的行为就是“自我中心”的具体表现。
“自我中心”现象的产生有其内部因素,也有外部因素:
(一)“自我中心”形成的内部因素
皮亚杰认为,5岁左右的幼儿以“自我中心”来考虑问题,对引起事情的原因只有朦胧的了解,其行为直接受行为结果支配,因此,这一阶段的儿童既不是道德的,也不是非道德的。他们以“自我中心”来作道德判断,所以发生类似“我要好的”这种情况,是该年龄段幼儿正常的心理发展特点所导致。
(二)“自我中心”形成的外部因素
1、独生子女特殊的家庭生长环境所致
由于我国的国情,现在家庭绝大多数是四位老人、二位父母,围绕一个孩子转。家长自觉或不自觉地给了孩子过多的关爱,处处为孩子设想,对孩子有求必应,使孩子享有过多的权利,加重了他们的自我中心意识,从而导致他们不会去考虑别人感受,为别人着想。
同时,现在的家长,尤其是青年家长,讲究培养孩子的个性,讲究“赏识”教育,不论孩子做错什么事,家长总要设法在里面找出孩子的优点,并将其无限放大。虽然这样有利于对孩子自信心的培养,也能最大限度地激发孩子的认知潜能,但是过度赏识,会让孩子看不到自己的缺点,把自己放在一个高台上,从而自我膨胀,助长了孩子的“自我中心”。
另外,由于现在的儿童在家庭中很少有兄弟姐妹,是孤立的个体,失去很多互相学习、互相帮助、互相关怀的机会,他们难以理解什么是谦让、什么事是尊重,一切以自我为中心。
2、当代幼儿特定的社会生活环境所致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生活方式也在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当代幼儿在幸福地享受社会发展所创造的丰富物质和现代化文明成果的同时,传统的成长环境也慢慢消失。捉迷藏、过家家、跳格子等等,这些既能够给孩子们带来极大快乐,又能够使之在合作或竞赛中极易相互交流、相互认知、相互融合、相互协调、相互帮助的传统游戏,在当代幼儿的生活中几近“失传”。另一方面,孩子们逐渐被逼进了防盗门紧锁的公寓,逼进了遥控器操纵的电视,逼进了虚拟的、不知对方是人是狗的网络。生活空间的隔绝和相对封闭使幼儿在进幼儿园之前的成长中,难以获得与同龄朋友交流和游戏的机会,也难以认识他人存在的价值。试问,一个孩子如果认为其他孩子都象电视里的人一样,可以用自己的遥控器进行调节的话,“自我中心”又怎能不逐渐占领他(她)幼小的心灵?
三、“自我中心”对幼儿发展的不良影响
“自我中心”是幼儿年龄阶段的正常表现,但如不能尽快走出“自我中心”,将对孩子今后的身心发展造成深远影响。
“自我中心”的心理表现就是以我为主,易将个人的思想、情绪、心理感受摆在无比重要的位置,而忽略他人的感受,因此难以学会从内心尊重、关心他人,长此以往,在社会活动中容易变得孤僻、清高、不合群,在考虑自己或他人问题时,显得既片面又极端;“自我中心”的外在表现就是不谦让、不给予、不付出,长此以往,易形成自私、自利、小气的性格,不利于个性发展。
个人之于社会,不是孤立的,个体的发展离不开与他人或集体的相互合作、相互关心、相互帮助。这些精神如果个体不能积极主动付出,亦难获得他人的真心给予。因此,如果孩子长期沉浸于“自我中心”,其今后漫漫人生中的生活、学习、工作、社交等方方面面都将受到严重影响。
四、在园教育中的解决对策
如何矫正幼儿的“自我中心”,需要家庭、幼儿园甚至社会力量的共同努力。需要指出的是,在孩子从出生到成长的过程中,来自家庭对“自我中心”的引导至关重要,但本文限于篇幅,不予累述。本节旨在通过前述案例及其解决实践,探讨在幼儿园的教育活动中,化解幼儿 “自我中心”的心理,引导幼儿学会谦让、关心、帮助、给予的指导策略,仅供同行们参考。
(一)移情训练,引导幼儿学会关心别人
移情,是个体由真实或臆想的他人情绪、情感状态引起的并与之一致的情绪、情感体验,它是维系积极的社会关系、促进亲社会行为的重要因素。经过移情训练,个体会更有可能设身处地地去感受别人的心理反应,并积极主动地做出关心他人的行为。
紧接上述“抢筷子风波”案例,教育活动中实践如下:
我拿起桌子上的“坏筷子”问大家:“你们喜欢用坏筷子吗?为什么?”孩子都说不喜欢,因为“坏筷子”不干净、会扎嘴、不好吃饭……。于是我顺势说:“那豪豪这几天都用坏筷子,他会感到怎样呢?”大家安静了一会,欣欣站起来说:“他会难受。”亮亮接着说:“他吃饭时会扎嘴。”欢欢同情地说:“他会吃得慢。”孩子们你一言我一语。
延延听着,紧抓“坏筷子”的小手松了松。
该实践中,教师通过语言引导,将孩子们,包括延延的情绪转移到豪豪的立场,让他们能够感同身受地体会到豪豪的情绪,进而产生关心、同情等情感,促使延延一时淡化了 “自我”。
(二)积极暗示,引导孩子学会谦让和互助,形成一定的责任感
陈鹤琴老先生的活教育原则中的第九条:积极的暗示胜于消极的命令。
上述案例继续下去,我决定树立榜样暗示,旁敲侧击引导。我故作猛然想起状“哎呀,我想起来了,昨天我到第一组,小组长浩浩真能干,他把好筷子给了宁宁,自己用坏筷子。还有哪个小组长也这么能干呢?”二组的阳阳抢先举起了手:“老师,辉辉当组长时,也把好筷子给我的。”玥玥说:“老师,我当组长时也把好筷子给别人,自己拿坏筷子的。”东东也积极举手说:“瑞瑞上次当组长时也是把好筷子给我们的。”……孩子们纷纷举手表扬了自己心目中能干的组长。我继续引导说:“上次我还看到雅雅当组长时,看见翔翔的小椅子上有点脏,就拿布帮他擦干净了。”“我也是的”萌萌大声说:“上次我帮袁艺脱毛衣的。”豆豆说:“星星当组长时,帮我拿过杯子。”星星说:“豆豆当组长时,也帮我削过铅笔的。”孩子们情绪高涨,被表扬到的幼儿更是神采飞扬。
这时我观察到延延松开了握着“坏筷子”的小手。
教育实践中,教师利用小朋友身边的谦让和互助的事例作为暗示,具有鲜明的说服力,让延延通过对比产生内疚感的同时,也产生了作为小组长的责任感,进而主动走出“自我中心”。
(三)跟进激励,让幼儿“心甘情愿”让步,并从中体会快乐
每个人都有心理需求,当自己的行为受到大家认可和表扬时,会产生一定程度的满足感,也能更加心甘情愿地作出让步。
延延虽然松开了手,但小嘴巴还是鼓鼓的。我大声对孩子们说:“你们看延延把好筷子给豪豪了,她棒不棒?”孩子们齐声说:“棒!”“那我们一起来表扬表扬她。”孩子们鼓起了掌。延延笑了,拿起“坏筷子”开开心心的吃起饭来。
如果说之前的移情和暗示是“请将”,那么之后进行适当的“激将”,则会使让步者因让步而得到快乐。推而广之,在他(她)今后的人生道路上,伴随谦让、关心、帮助、给予等词的,也一定是快乐。
(四)延伸教育,让幼儿对“风波”本身有较为理性的认识
午饭过后,我和孩子们讨论了“坏筷子”的形成原因,约定要好好使用和保护筷子。接着我们讨论那几双“坏筷子”究竟让谁用,孩子们先说让组长用,后来又一致同意一人用一天。至此,抢筷子风波得到了平息,而且在以后的“坏筷子”使用问题上,孩子们都能自觉遵守约定,几乎没再发生抢筷子事件。
通过上述实例研究,笔者认为,在幼儿园日常生活和教学中,教师通过有目的的教育活动,采取有效的方式方法,能够矫正幼儿“自我中心”的心理和行为。在此基础上,通过家庭、幼儿园、社会的共同努力,幼儿一定能够尽早走出“自我”,学会谦让、关心、帮助、给予,从而全面提高幼儿素质。
参考文献
1、http://xcyey.jdedu.net:《自我为中心的矫正方法》,宁波新城第一幼儿园
2、喻小琴:《幼儿同伴关系问题分析及交往能力培养对策》,《幼儿教育》(教师版),2006年3月
上一篇:已是第一篇
下一篇:从讲故事中培养幼儿积极思考的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