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获奖

当前位置: 首页 >>旧站栏目>>科研学习>>论文获奖>>正文

在教学中如何激发幼儿的数学学习的主动性
发布者:苏荣娣   发布时间:2014/6/25 16:22:47   浏览次数:929

在教学中如何激发幼儿的数学学习的主动性

内容摘要:在幼儿数学教学中,根据幼儿的心理活动特点和认知规律,巧妙地利用生动的情境、形象的道具、日常活动、趣味游戏等作为知识载体,能够有效地诱发幼儿的好奇心和能动性,开创幼儿的感性思维和想象空间,从而使枯燥的数学知识对幼儿产生“吸引力”,激发幼儿学习的主动性。

关键词:情境 道具 日常活动 游戏 好奇心 能动性 感性思维

数学,一跑进人的思维,一种莫名的古板印象便油然而生,觉得数学好玩和有趣的人不多。它自古就被认为是一门枯燥乏味的学科,许多人不喜欢它,可是,它又是一门实用性很强的基础学科,它为生活而产生,又为生活而服务,作为人又必须面对生活,所以必须去学它,懂它,于是我们的孩子就跟着接受这个现实:学习数学,可是对于几岁的孩子我们不采用激趣的形式进行,他们怎么会主动地去学习?

《纲要》中明确指出:幼儿教育要以游戏为基本活动,幼儿是在游戏中生活、在游戏中成长的。《纲要》十分强调游戏对于幼儿的作用,它是幼儿的生命,可是如果老师没有为孩子提供良好的游戏氛围和环境,又怎样能调动起幼儿自主学习的资源?在幼儿教学活动中,“填鸭式”、“照本宣科”等显然是幼儿难以接受的,也无法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因此早在20世纪40年代,我国的幼儿教育专家陈鹤琴就提出了“活教育”思想。实际教学中,教师往往利用游戏、道具等作为知识载体,将教学内容融于其中,以便幼儿易于接受,这是“活教育”思想的具体体现。

幼儿教育的目的是让幼儿在活动中去体验快乐,在成长的过程中感受生命赋予的活力和乐趣,所以我们要培养幼儿在孩童时期就能感受数学的乐趣,使数学教学不再抽象、枯燥、乏味,而是充满了生活的气息、充满了时代气息、充满了生命的活力,让他们在活动的过程真正体验到学习的快乐,在实践活动中,怎样才能激起孩子学习数学的情趣呢?

第一、 创设生动情境,诱发幼儿的好奇心。

幼儿对抽象事物的定向思维往往是消极和被动的,但对新鲜事物的好奇又是其天性。充分利用生动有趣的、适合儿童“口味”的情景,能够有效地激发幼儿兴趣,诱惑其积极、主动地参与数学活动,且思维活跃、注意力集中,学习效果极佳。

如在对小班幼儿进行手口一致的点数1~5数字的教学活动中,我让幼儿先戴上各种动物头饰,然后出示一个小狗玩具并演示小狗在“哭泣”,孩子们立刻好奇起来:“它为什么哭呀?”“因为它家开了一个糖果店,今天爸爸妈妈不在家,它一个人忙不过来,好多糖果还没有装呢”。“我们来帮它!”孩子们来了兴致。这时老师趁机拿出准备好的贴有点小数字的塑料口袋,让他们根据点数字装糖果,并要求:“一边装一边数,不能装错,不然会卖错的。”孩子们立即动起手来,数糖果的声音此起彼伏,很快就完成了任务。

再如在中班的“生活中的数字”教学中,我事先将教室内的座位编号,按照电影院座位的顺序排列好,并印制了与座位号一一对应的“电影票”。活动开始前我对孩子们说今天老师带你们去看电影,孩子们兴奋起来。接着领他们入场,发电影票,让他们根据票上的座位号找到自己的座位,孩子们在讨论、寻找中很快对号入座。在这看似简单的寻找过程中,他们已经发现了数字与人们日常生活的联系,同时也激发了他们对数字的兴趣,活跃了气氛,使他们在接下来的数字认识中越发积极、主动。

将数学知识置于有趣的情境,使幼儿思维融入有趣的情境,在教学活动不断推进过程中,情境中的数学知识悄无声息地渗透进情境中的幼儿思维。这对于教师而言,有点“请君入瓮”的味道,但对于幼儿而言,知识的获得是主动的、生动的,因此,获得的知识也将是牢固的。

第二、制作形象道具,发挥幼儿的能动能力。

好动是幼儿的又一天性,在教学活动中,利用生动形象的操作材料,能够象磁铁一样把孩子们“吸引”过来,进而主动参与活动。

如在小班幼儿“认识各种图形”的教学活动中,如果只是简单地拿出几个图形,告诉他们“这是三角形”、“这是正方形”……,无法引起他们的兴趣。我利用废旧的可乐瓶,通过剪剪贴贴,打扮成“天线宝宝”,并在“天线宝宝”的肚子上挖出三角形、正方形、圆形的嘴巴;同时根据这些“嘴巴”的大小和形状,用塑料制作了各种图形的“饼干”。当我把这些“天线宝宝”往活动角一放,立刻吸引了许多孩子走过来报“天线宝宝”。我趁机对他们说“天线宝宝”饿了,你们喂他们吃饼干,要注意它的嘴巴是什么形状的,就喂它什么形状的饼干。然后将“饼干”提供给他们。孩子们认真地“喂”起来

再如在小班幼儿“认识红、绿两种颜色”的教学中,我设计了这样的操作材料:用旧的挂历纸坐成一只只大拖鞋,再用两个大纸箱粘贴成两个大邮筒,放在“独木桥”(平衡木)的一端,上面贴上红绿标记。活动中让幼儿脚穿一只大拖鞋去送信,信封上是红标记的就投入红色邮筒,是绿标记的就投入绿色邮筒,孩子们忙得不亦乐乎。

充分发挥幼儿的能动性,制作生动形象的操作材料,通过巧妙的活动设计,使幼儿的手在主动操作的同时,也主动“抓住”了数学知识,并且将会“抓”得很紧,甚至一生。

第三、巧借日常活动,挖掘幼儿的感性思维。

幼儿的思维往往基于感性,因此寓教育于日常生活,发挥日常生活的整体教育功能,是幼儿教育的基本特点和基本原则。在幼儿的周围环境中、各项活动中,时时处处都存在着可作为数学知识的内容和材料。

如在挂毛巾和放杯子时,先让幼儿看放在一起的毛巾和杯子,感知“许多”;再让他们一人拿一个,感知“1”,体会“1”和“许多”的关系;最后要求他们把毛巾一条条挂上、杯子一个个放好,体会“一一对应”。再如上午吃饼干时,让他们根据要求的数量自己数饼干。又如吃饭之前发碗和勺子,每天轮流请每组成员上来领碗和勺子,但要先数好自己这一组有几个人。

日常生活中的数学教学能使幼儿自然地感知数量变化,提高其观察能力,丰富其数学常识。日常生活中的数学知识是随机的,但也是丰富的,需要教师多留心、多观察,并根据幼儿的认知能力巧妙结合。

第四、编排趣味游戏,开创幼儿的想象空间。

玩耍和游戏是幼儿的基本活动形式,在玩耍和游戏中,幼儿往往会展开丰富的想象翅膀。针对幼儿这一心理特点,设计有趣的、承载着数学知识的游戏,让孩子们在游戏中展开想象,能够不断提高其数学思维,使教学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如在小班幼儿“比较两组物体数量”的教学中,我让孩子们自己几个人组成一个家庭,然后爸爸为家里每个人准备碗筷、妈妈为每个人准备一份蛋糕,利用老师提供的道具来玩过家家游戏,在游戏中他们发现了“人”和“碗”一样多,“人”和“蛋糕”不一样多。然后我进而引导:想想办法,再借几个就一样多了。或再送几个就一样多了。

根据幼儿的心理活动特点和认知规律,灵活地利用幼儿的好奇、好动、好玩、好游戏等天性,将原本枯燥的数学知识巧妙地融于感性的、有趣的事物中,正是体现了“活教育”的思想根本,不但能够让幼儿乐于接受、易于接受,而且能够极大地激发幼儿的能动思维、想象思维,使数学学习变被动为主动、变消极为积极,所获得的知识也将牢固、永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