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班年级组

当前位置: 首页 >>旧站栏目>>班级天地>>大班年级组>>正文

幼儿告状行为分析及其对策
发布者:朱则栋   发布时间:2018/5/3 12:11:39   浏览次数:13029

幼儿告状行为分析及其对策

摘要:幼儿告状行为是指幼儿在认为自己受到别人侵犯或发现他人的某种行为与教师的要求不符时,向教师发起的互动行为,其旨在阻止同伴的不合理举动。幼儿告状行为是幼儿社会化进程中的一种正常现象,在幼儿园里比较常见[1]。笔者对本园小中大班的幼儿告状行为进行观察研究,用白描的形式进行记录。研究结果显示幼儿告状行为的明显特征,归纳出了幼儿告状行为的几种动机及影响因素,也为教师更好的回应幼儿的告状行为提供了事实依据。

关键词:幼儿;告状行为;教师;对策

一、问题的提出

在幼儿园的一日活动中,幼儿的告状是一种常见现象。教师平时由于工作繁琐不经意间会忽视幼儿的告状行为。《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试行)》中指出教师要尊重幼儿权益,以幼儿为主体,为幼儿提供适合的教育,保障幼儿快乐健康成长。因此作为幼儿老师,只有关注到幼儿的方方面面,关注到幼儿告状行为这种小事上,才能想幼儿所想,才能建立良好的师幼、幼幼关系,让幼儿在园快乐成长。对幼儿告状行为的研究有利于教师了解幼儿为什么告状?幼儿告状行为有哪些特点?对幼儿的发展有哪些影响?

二、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幼儿的告状行为是幼儿社会化进程中的一种正常现象,幼儿在幼儿园的生活环境中,同伴关系、师幼关系渐渐成为重要的社会关系,同伴互动、师幼互动成为幼儿社会化的主要动因之一[2]。如今独生子女比较多,孩子在家大都是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宠爱的“小皇帝”、“小公主”。在幼儿园里,孩子脱离家长,在家里的中心地位不复存在,孩子们凑在一起,互不相让,导致他们之间矛盾重重,自己不能解决的矛盾便要寻求权威的帮助,而老师正是担当了“权威”这一角色,这便是幼儿的告状行为。由于幼儿教师工作繁杂,教师受时间和精力的限制,往往对幼儿的告状行为采取消极回应,如:大声呵斥,置之不理等;这就促使幼儿不能很好的解决与同伴之间的矛盾,久而久之还会使幼儿产生不信任老师的想法[3]。因此作为幼儿老师,应该帮助幼儿解决矛盾,帮助幼儿建立良好的师幼、幼幼关系,让幼儿在园快乐成长。

三、幼儿告状动机的研究

1、寻求老师的帮助

通常指孩子发现同伴侵犯了自己的利益或者同伴的行为与自己的意愿发生冲突时, 自己不能解决矛盾时,希望借助老师的力量,为他解决问题。活动中, 幼儿之间可能出现意愿不合、争抢玩具、恃强凌弱等状况。当这些事件发展到一定程度时,幼儿不能独自解决问题,就会向老师告状。例如下午体育活动是玩打小猪,老师把纸棒、小球倒在空地上让孩子自己拿,不一会的功夫,孩子已经准备就绪开始打小猪,媛媛哭着跑过来跟老师说:“老师,莱莱把我的好的棍子抢走了,他这个棍子是坏的。”老师带着媛媛走到莱莱面前,还没等老师开口,他就把手里的纸棒还给媛媛了。

从此类案例中可以看出, 对于幼儿来说他不能解决的事情, 通过向老师求助, 经过老师的干涉,就能迎刃而解。可见, 教师的权威对幼儿的行为有着重要的约束力。

2、试探教师意图

指幼儿自己不确定教师的要求或意图, 不确定同伴的行为是否违背了教师的要求或意图由此而产生的告状行为[4]。有时幼儿并未和某人发生冲突, 却告某人的状, 其目的是想试探一下教师对这一行为的态度。假如教师对此持肯定态度, 那么, 告状的幼儿也会马上做出类似的行为来。比如:有一节美术活动,名字叫《爸爸的领带》,孩子们拿着自己的画画本都在认真的画,瑶瑶喊到:“老师,涵涵在领带上画了爱心,可以画爱心吗,老师?”老师说可以啊,可以按照自己的想法来添加,只见瑶瑶也在画画本上画了许多爱心。

从此类案例中可以看出,幼儿主要是不能确定某些做法是否违反了规则, 是否得到教师的允许, 于是就向教师告状求证。

3、表现自己

指幼儿当看到同伴的不好的行为时, 他会为了获得老师的好感、受到老师的关注和认同而向教师告状。例如:中午吃饭的时候,孩子们都在安静的吃饭,叶子突然跑过来跟老师说:“老师老师,你看王子又把饭弄洒了,全部洒地上了。”涵涵又接过来说:“王子每次都把饭弄到地上!”

从此类案件中可以看出,每个幼儿天生都具有“我要做个好孩子”的倾向,幼儿会为了表现自己指出他人的不当行为,以求获得老师的认同感。

4、陈述事实

指幼儿能根据教师的言语或行为进行观察,向老师陈述一种事实。例如:活动课上,孩子们都在听老师讲话,雯雯却一直在跟旁边的孩子讲话,我向她示意了一下并跟她说:“雯雯,不能再跟聪聪讲话了哦。”这时坐在她旁边的悦悦说:“老师,她上课总是讲话,刚刚还跟萱萱在讲话呢。”

从此类案例中可以看出,幼儿处于某一种情境中, 能根据教师的言语或行为对当时的情境进行判断, 及时向教师以告状的方式陈述一种事实或对同伴的行为进行评价( 多为消极评价)。

5、嫉妒报复他人

这是幼儿出于自己的嫉妒或报复心理而产生的告状行为,幼儿企图破坏他人的优越状况。例如:中午吃饭果果吃的又快又干净,老师当众奖励了他一颗小星星,而大熊吃的很脏,被老师批评了。大熊对老师说:“老师,果果刚刚玩游戏的时候还抢别人的娃娃呢。”

从此类案例中可以看出,大熊因为老师表扬果果批评他而产生嫉妒心理,所以他向老师告状企图破坏他人的优越感。

6、检举对方

幼儿为打抱不平或维护规则而产生的告状行为,幼儿代人告状或揭发他人的不当行为。例如:区域游戏的时候,涵涵急急忙忙跑过来跟老师说:“老师,天天哭了,因为阳阳抢她玩具还打了她呢。”

从此类案例中可以看出,涵涵为天天打抱不平,希望老师批评阳阳从而安慰天天受伤的心灵。这就是检举阳阳不当行为的告状。

四、幼儿告状行为的影响因素

1、幼儿的心理需要和情绪

幼儿的心理需要和情绪是影响幼儿告状的重要因素。游戏是幼儿最喜爱的活动,幼儿在游戏中注意力往往最为集中,在游戏中幼儿专注,情绪高涨。在遭到同伴的招惹时,也会继续自己专心玩游戏,而顾不上向老师告状[5]。而当幼儿在一旁无事可做,情绪不处于兴奋状态时,只要同伴稍稍碰一下,幼儿也会向老师告状。

游戏活动满足了幼儿的社会性需要。幼儿情绪的波动从主要是为满足生理需要转向了主要为满足社会性需要。当幼儿身心愉悦时会很愿意探索环境,如果生气时往往会引起对愤怒对象的进攻。

2、幼儿的语言

学前幼儿开始产生一定的自我意识,开始能够意识到自己的语言,他们开始注意、观察、记忆,思维开始萌芽,并能够自己组织语言清楚的表达自己的需要、不满、愿望;在看到自己不满的事情时能用自己的语言向教师说明情况,即向老师告状。皮亚杰也指出,儿童对成人的语言交际,主要是因为成人地位的优势,他们可以从那里获得解决问题的方案。

3、幼儿的道德和规则判断力

幼儿的告状行为多是由于道德感和规则意识激发出来的。学前幼儿能掌握一些基本的道德规范。他们尽管对规则掌握不全但却把规则看作是神圣不可侵犯的。幼儿会把自身以外的价值标准和教师制定的规则奉为宗旨[6]。当同伴的行为与道德标准或教师制定的规则不符时,往往会引发幼儿的告状行为。

在幼儿园,幼儿是其生活、学习活动的主体。因此,教师在制定规则时,应引导幼儿参与规则的制定。对幼儿因同伴行为不符合规则而引发的告状行为,要弄清同伴行为动机,冷静处理。

4、幼儿关心周围环境的程度

孩子告状是出于自我保护的需要,或是为了维护他人的原则。幼儿维护他人而告状带有自我表现的心态。他想证明自己是个好孩子。一方面告状阻碍同伴交往,阻碍孩子社会性发展。如果孩子能自己解决矛盾与问题,他就不需要向成人告状,这样也有利于孩子交往能力的发展。但另一方面告状能让教师清楚孩子之间发生的事情,了解他们之间的矛盾,有利于引导他们自己化解矛盾。教师对于孩子递上来的“状子”应该就事论事,帮助幼儿分析自己的行为,尊重幼儿,耐心引导,平等对待每个幼儿。对告状的孩子应该多认可、赞同,少批评。

5、周围环境如场地、空间等

幼儿的自由活动多集中在狭小的活动室内,或在楼道里、走廊里,空间非常有限,幼儿不能自由决定,只能消极等待。而幼儿活泼好动,在无事可做状态下容易和同伴打打闹闹,从而引发幼儿的告状行为。狭小的空间还难免会发生无意的碰撞,这也是引发幼儿的告状行为的原因之一。针对这种告状情况,教师应该减少不必要的干预,并及时为幼儿调整活动空间和环境,为幼儿提供健康、丰富的活动环境,教师还要引导幼儿学会与人友好相处,与同伴建立良好的伙伴关系。

五、幼儿告状行为的应对策略

幼儿的告状行为源于幼儿社会认知发展和社会交往技巧的不成熟,有效回应告状行为并不单纯代表教师对于事件的处理,它同时也是一次特殊的师幼交往机会,以及教师引导幼儿认识世界的机会[2]。幼儿告状不完全是消极的,它也有积极的方面,它反映了幼儿的规则的认识和掌握、判断能力和道德评价水平。家长和教师是幼儿的启蒙者,应当正确地认识幼儿告状行为,并采取科学有效的应对策略。

1、应对为表现自我而告状的策略

幼儿表现自我是为了得到老师的关注和认同,他们只要得到老师一句赞赏的话语,心里就会得到满足。对于无意义求赏告状,教师可冷处理。肯定他的良好表现,但也要防止某些幼儿为寻求表扬而胡乱告状、错误报告等不良行为。

2、应对为寻求帮助而告状的策略

教师首先要对受欺负幼儿的进行保护和安慰,因为这些幼儿普遍缺乏自信心,遇到超过自己能力范围之内的事情,就会求助于老师,希望得到老师的帮助。教师可以多给他们表扬和鼓励,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培养他们的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还可以教幼儿面对矛盾的具体方法。教师要了解事情的来龙去脉,要对欺负弱者的幼儿给以批评指正和教育,让他向受欺负的幼儿道歉,引导两人友好相处。在面对告状孩子时,教师应当认真耐心聆听,及时处理问题。因为对于孩子来说,告状的动机是为了寻求帮助与支持,这样的行为需要老师的尊重和理解,同时得到老师的耐心倾听和有效的回应。

3、应对检举他人而告状的策略

教师要问清楚情况后,对那些敢于制止、揭发别人不良行为的幼儿给予表扬和鼓励,倡导幼儿维护班级纪律和规则,但是也要维护被告状幼儿的自尊心和自信心。除此之外,应该鼓励孩子学会独立地对被检举人进行评价,还要教育幼儿学习争做小伙伴的榜样,不用批评别人的办法来抬高自己[7]

4、应对嫉妒报复他人而告状的策略

幼儿因嫉妒同伴而对对方进行的报复的告状行为,目的是希望借助于老师的力量去惩罚对方。针对幼儿的这种类型的告状,老师一定不要让告状的孩子尝到了甜头,认为老师帮助自己,这种时候要及时教育幼儿,明确告诉幼儿,老师不喜欢这样贬低别人抬高自己的孩子[8]。幼儿的妒忌心理是一种消极情绪,幼儿受年龄限制没有能力去控制自己的情绪,引导这类幼儿养成一种平和的心态,培养其与同伴和平相处、共同分享的意识。引导他们看到别人的长处、发现自己的不足,不贬低别人来抬高自己,努力让自己变得更好而成为同伴们的榜样。

六、总结

幼儿告状行为虽然是很普遍的现象,但不能成为幼儿散漫、任性的理由,幼儿的告状行为反映了多方面的问题,教师与家长都应该认真对待[9]。老师和家长应注意克服思维局限和评价习惯,让孩子学会独立地进行自我评价,引导幼儿善于发现别人的长处,找出自己的不足。还要教育幼儿学习争做小伙伴的榜样,不用批评别人的办法来抬高自己。

因此,教师或家长要重视幼儿告状行为,要以尊重、理解的态度认真倾听,不能用粗暴的方式来应付,在了解情况后,更要具体问题具体对待。成人要正确对待幼儿“告状”行为,学会做一个倾听者、分析者和理性处理者。在处理问题时注重提高幼儿独立处理问题的能力,不断促进幼儿良好性格和品质的形成。

参考文献:

[1]郑名, 李春丽. 4~5岁幼儿告状行为的研究[J]. 学前教育研究, 2005(1):38-39.

[2]刘晶波. 幼儿告状行为分析[J]. 幼儿教育, 1999(2):6-7.

[3]王春燕. 对幼儿告状行为的研究[J]. 山东教育, 2002(Z6):16-17.

[4]刘晶波. 理想师幼互动行为的探寻[J]. 学前教育:幼教版, 2004.

[5]韩晓. 浅谈幼儿的告状行为[J]. 中国校外教育:基教版, 2012(3):154-154.

[6]赵尚松. 幼儿的告状行为分析[J]. 心理世界, 2004(3):28-29.

[7]王欢. 幼儿“告状”行为及其应对策略[J]. 江苏幼儿教育, 2015(2).

[8]张博南. 教师应对幼儿告状行为的策略研究[J]. 科教导刊, 2015(4):53-54.

[9]陈旭华. 浅析3~6岁幼儿告状行为及教育策略[J]. 新课程:上, 201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