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动分享的“翅膀”
【案例背景】 小班孩子由于不懂得如何与别人分享,所以经常出现哭闹的现象,那么怎样做才能使同伴乐意借出自己的玩具,让自己和同伴都感到快乐呢?社会活动课《我最喜欢的玩具》,围绕如何向同伴分享玩具的主题,引导幼儿学习与人交往的方法与策略。感受与同伴交往的乐趣。活动前请家长协助孩子选择一种他们最喜欢的玩具,让孩子带到幼儿园,和其他孩子分享一起感受共享玩具的快乐! 【案例描述与分析】 案例一: 龙龙带来一辆变形汽车,并告诉我说:“吴老师,这辆变形汽车是我带来和小朋友一起分享的”。自由活动时,龙龙很兴奋地拿出自己的变形汽车,但他只愿意让小朋友看,不准小朋友摸他的车,更别提玩了。我说:“龙龙今天真乖,把这么好的玩具带来和小朋友分享,你让别的小朋友玩一下好吗?”龙龙不同意。过了一会儿,洋洋带来一辆遥控飞机。飞机很大,吸引了龙龙的注意。龙龙主动和洋洋套近乎,想和他交换玩。洋洋同意了。龙龙很小心地把玩具递给洋洋,并和他商量好彼此的玩具不给别的小朋友玩。 分析:孩子们总认为自己的东西就是最好的,可以给别人看看,但是给别人玩是不可能的,当看到别人的玩具可以吸引自己时,才会想着和别人交换,这就表示孩子们有一定的分享意识,可是他们的认知行为善不成熟,需要老师积极引导。 案例二: 活动时,我让孩子们介绍自己带来的玩具,我发现每个孩子都有说不完的话,孩子们介绍的不亦乐乎,当最后一个孩子介绍完以后,我让他们分小组在座位上玩玩具,在玩的过程中,我时不时提醒孩子们,可以把自己的玩具和旁边的孩子交换,我发现大多数孩子还是愿意和别人交换玩具的。为了帮助孩子用积极的交往策略去交换玩具,我主动加入到换玩具的过程中。孩子们对我的参与显得信心十足,他们一致认为“老师一定能成功地换到玩具”,其实我的加入不过是教师交往策略的示范。当我说出:“冉冉,我们俩一起玩滚皮球好吗”的时候,孩子们都紧张地注视着冉冉,听到冉冉欣然答应。都松了口气,稚嫩的脸上露出了笑容。于是他们纷纷像老师那样用“一起玩”的策略向同伴借玩具。 分析:在教学中,教师既要关注教学的过程,给予恰当的指导,更要关注教育的对象,适时给予帮助,树立自信心。当发现问题时,老师就要及时的干预,甚至可以参与其中,这样给孩子们树立了很好的榜样,孩子们也会模仿老师的样子去和同伴协商。 案例三: 离园活动时,小朋友们都拿着自己家里带来的玩具在教室里自由的玩耍。涵涵小朋友没有带玩具来,看见冉冉小朋友在玩球,他就跑过去对她说:“冉冉,我们一起玩滚球吧!”冉冉小朋友同意了。可是当冉冉小朋友刚把球滚过去时,涵涵马上抱起球躲到一边自己玩了起来,也不管冉冉怎样哭闹,就是不还给她球。这时老师对涵涵小朋友说:“你为什么抢别人的球玩?”涵涵小朋友说:“我没带球来,这个球是向她借的!”老师说:“你刚才这样的做法不是借,而是抢!你要借球必须先要得到别人的同意后才能拿来玩!” 分析:借玩具是孩子们在日常生活中经常发生的事,通常情况下,小班孩子由于不懂得如何与别人协商,所以经常出现哭、闹、抢的现象。那么怎样做才能使同伴乐意借出自己的玩具,让自己和同伴都感到快乐呢 ? 开展“借玩具”活动,围绕如何向同伴借玩具的主题,引导幼儿学习与人交往的方法与策略,感受与同伴交往的乐趣。 【案例反思】 通过对小班幼儿分享行为的观察,我发现,大部分幼儿已经萌发了分享的意识,但其认知和行为严重脱节,幼儿在行为中还很难做到真正意义上的分享。如何把小班幼儿尚处朦胧状态的分享认识转变成内化的自觉行为? 1.榜样示范,树立分享意识。 小班幼儿模仿性强,幼儿在学校中常常是通过观察和模仿来学习的,因此教师的一言一行都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幼儿的发展。在平时的游戏中,有时会发现幼儿独自一人玩玩具,这个时候教师可以有意识地走过去说:“我和你一起玩,好吗?”通常幼儿还是很乐意和教师一起玩的,此时教师可以示范分享玩具的快乐,让幼儿模仿教师的行为。 小班幼儿进入集体生活,同伴也是幼儿观察学习的榜样,教师要在同伴间树立良好的榜样示范。在平时的活动中,我们会经常根据大家的意见评选出一些大方、有分享意识的好孩子上光荣榜,让大家向他们学习,这样做满足了幼儿的心理需求,进一步强化了幼儿的分享意识,同时也激励了其他幼儿去模仿学习。 2.创造机会,体验分享快乐。 大多数小班幼儿不愿意分享,是因为他们认为分享就是失去。因此,在幼儿园这个大家庭里,幼儿在一起游戏、学习的机会是很多的,教师要通过有目的的教育活动来培养幼儿自发的分享行为,让幼儿真正认识“分享”的意义。例如这次的社会活动《我最喜欢的玩具》中,让幼儿带一样自己最喜欢的玩具来园,并鼓励幼儿大胆向同伴介绍自己的玩具。在玩的过程中,教师要及时表扬愿意分享的幼儿,对于不愿意分享的,教师要及时鼓励,让幼儿体验分享的快乐。由于在活动中,幼儿带的玩具各不相同,所以更能使幼儿感受到分享的快乐,进一步促进幼儿分享行为的发展。 良好的环境有利于幼儿分享行为的形成。因此,教师要努力为幼儿创造亲密、信赖、和谐的氛围,让幼儿在集体中感到快乐。教师可以通过各种活动,让幼儿学习礼貌用语,通过用语言表达对别人的感谢,从内心体验分享的快乐,让幼儿感知帮助别人和被别人帮助都是快乐的。 3.家园共促,培养分享行为。 影响幼儿分享行为形成的不只是幼儿园教育,家庭教育更是幼儿重要的成长环境,而且小班幼儿在家中独占行为更为严重。幼儿早期的分享行为,主要来自于家长、老师等人的提示和鼓励。在一段时期内,孩子尚不能把它变为自己的自发行为。因此,教师要充分利用家庭资源,与家庭密切合作,共同培养幼儿的分享行为。 通过交谈要求家长加强对自己孩子的思想品德教育,提高孩子明辨是非的能力。我想首先应教育孩子学会关心家人,家长应自我检讨,因为孩子的自私是家长过分溺爱形成的。在家里要通过家长自己的行为影响孩子,不要对他们过于宠爱,在家里不管有什么好吃的好玩的,不能只给孩子一个人吃、一个人玩,哪怕大人只是象征性的咬一点点、玩一下也行。 小班幼儿正处于行为发展的黄金时期,在此时形成的经验将影响他一生,所以我们要为他们创设一片纯净的天空,给他们营造一个分享与合作的愉悦环境,才能让幼儿充分体验给予与被给予带来的快乐和满足。
上一篇:用成功点燃幼儿自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