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心得

当前位置: 首页 >>旧站栏目>>教育教学>>教育心得>>正文

分享行为观察
发布者:姜新   发布时间:2017/10/31 9:59:24   浏览次数:2401

观察案例一:

地点:班教室

事件:一次,我刚进班级,小A就高兴的把我拉了过去,一会儿,小B也跑了过来,邀请我去那边小板凳上坐下,我正要过去的时候,小A还是拉着我不放。我就说:“小A我们一起去那边坐下来好吗?”小A说:“我不喜欢小B,我不想和小B一起坐,我不要去。”小B又拽了拽我:“快点走嘛!”我说:“小A我一会儿再过来,好不好?”小A不高兴了:“你要去的话,我就不理你了。”

分析:在这个案例中,小A表现出的独占心理很强烈,他不喜欢甚至害怕、厌恶和别人一起分享。在之后和小A的多次接触中,每当我和小A在一起时,别的小朋友要是过来拉着我,小A就会表现出一脸的不高兴。

观察案例二:

地点:班教室

事件:一天,小C从家里带来了很多的卡通小贴画,让很多小朋友都很羡慕,都围着小C想要小贴画,小D说:“给我一张,好不好?”小C很警惕的把所有的小贴画放进口袋里说:“不行。”小D又说:“那给我摸一下,好不好?”小C生气了:“不行,你们都走开。”后来围观的小朋友渐渐散开了,留下了小C一个人坐在小椅子上。

分析:后来,我了解到小C是独生子女,在家里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对她都非常娇惯。这样就养成了小C以自我为中心的心理,同时也导致了小C的独占心理会很强烈,从而不懂得和别人一起去分享好的东西。所以当其他小朋友问她要小贴画时,她才不愿意给其他的小朋友。

讨论:

1、幼儿分享行为的表现

幼儿的分享行为大多是先通过实物来和其他人分享的,随着年龄的增长,慢慢地幼儿会通过其它的形式来分享,而大班幼儿就可以用语言来表达自己的一些情感体验了。通过观察我做了一些观察记录,同时结合了上述的案例,对大班幼儿的分享行为进行了整理和归纳,主要表现为:一是幼儿不与人人分享,二是幼儿能积极主动地与人分享。除此之外,幼儿的不与人分享主要表现为:独占心理强、分享意识薄弱、错误的分享观念、缺乏分享技能、害怕玩具被破坏等等。

2、幼儿分享行为产生的原因

1)幼儿的分享意识没有形成。现在的家庭结构转变让独生子女越来越多,导致了“四二一”综合症的出现。这样容易让幼儿在家里面受到过分的保护,从而产生了以自我为中心的心理。另外居住的环境让幼儿缺少和同伴交往的机会,整日呆在家里,没有机会和同龄的孩子多进行接触,这样的环境不利于幼儿分享意识的发展,同时让孩子们进入幼儿园以后对分享会出现不适应的现象。

2)家庭的教育不当。比如:有的家长在教育孩子时,就对孩子说:“这是你的东西,你不能把他给别的小朋友,别的小朋友要是抢你的,你就跟老师说。”还有的家长是因为害怕玩具被别的小朋友弄坏了,所以教育孩子要保护好玩具, 如果让别的小朋友玩坏了就不买了。而另外一些家长,他们在平时的待人接物上,就缺少分享的意识和行为。久而久之,孩子们耳濡目染就会形成一种不好的观念。

3)缺乏分享的技能。在集体的活动过程中,有的幼儿不知道怎么样和他人分享,比如:在看自己的新图书时,有好多的小朋友都想要看,到最后不知道要给谁看,这样就有可能会导致小朋友之间的矛盾。另外,在幼儿园里,很多教师缺少对分享意识的教育,所以在这方面的活动也是很少的。

教育建议:

1、培养幼儿的分享观念

在日常生活中,小朋友在分享食物时,主动分享的幼儿都会有一种“小朋友要互相谦让,要互相帮助”的观念,所以幼儿自身都还没有形成稳定的分享观念,当然他们的分享行为就会显得很犹豫。而不主动分享的幼儿,常常会说“这是我的、这是老师给我的”等来解释自己的行为,这也说明了幼儿的分享观念深刻地影响着幼儿的分享行为。在幼儿的教育中,我们要注意培养和训练幼儿的分享观念,我们可以通过角色扮演、故事扮演、生活教育等多种策略,来进一步培养幼儿的分享观念。

2、强化幼儿的分享行为

幼儿的分享行为和其他行为是一样的,是可以通过强化而得到有效巩固的。在研究中发现,当幼儿在分享一样东西后因受到老师和家长的表扬和鼓励,他们会非常高兴的,然后会产生一种相应的内在的自我奖励,等到他们下次在与人分享时,就会认为这样做是好的。由此可见,我们要注意对幼儿表现出分享行为时进行强化。经常用的强化技术主要有言语强化,非言语强化,活动强化等等。另外在运用这些强化策略时,我们要通过多种方式去了解适合孩子的强化手段,尽力避免手段单一,对象不具体,过于频繁和过于急切。否则,幼儿只会去追求强化物,而不去关注学习的过程。

3、加强榜样示范的作用

幼儿具有很强的观察、模仿能力,当看到别人的分享行为时,幼儿就会去模仿,去学习。所以模范是幼儿们学习分享行为的一条重要途径,老师和家长们更要给幼儿树立一个好的示范作用,使自己的言行举止成为幼儿学习的好榜样。另外要教会幼儿分享,最好的方法是我们要在幼儿面前做出一个相应的分享行为,然后在幼儿表现出这种行为时给以强化。

还有不能去骗孩子,比如看见一个小孩在吃东西,但人们会说“给我吃点”,可是当孩子拿过来时,他们有连忙摆手说“不吃”。渐渐地这样就会给孩子一个错误的分享观念,往往这种后果都是大人们忽视了幼儿的心理需要所造成的。所以我们一定要端正好幼儿的教育思想,并站在孩子的角度去思考、去行动。最后要帮助幼儿选择学习的榜样,要求幼儿学习榜样再行动,这些都需要老师和家长的积极引导。

上一篇:彤彤变了

下一篇:耐心的“惊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