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孩子的成长架桥
【内容摘要】今天的孩子是祖国未来的栋梁,不仅要有健康的身体、聪明的才智、丰富知识的同时还应具有爱心、自信心、自制能力、与人合作交往的能力。为了提高孩子整体素质,我们教师和家长要做有心人,抓住时机对孩子进行引导教育,才能为孩子架好成长桥。
关键词: 爱心 自信 自制 合作 持之以恒
今天的孩子是祖国未来的栋梁,不仅要有健康的身体、聪明的才智、丰富知识的同时还应具有爱心、自信心、自制能力、与人合作交往的能力。为了提高孩子整体素质,这对孩子周围的成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们要为孩子架好成长桥。
一、帮孩子架一座爱心桥
对于一个人的个性发展而言,没有什么能比爱和善良更重要的了。爱心是孩子将来亲和社会的基础和前提,孩子爱心不是靠强行灌输出来,更不是用没有原则失去理智的溺爱换来的,它是通过自然的模仿,潜移默化的渗透而逐渐形成的,要使孩子富有爱心,教师和家长必须从自己做起,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注意,培养孩子的爱心。
(一)从爱护玩具和动、植物开始,启迪孩子的爱心。
孩子喜欢玩具,可他们在玩玩具时,有的玩后不收,有的乱扔、乱敲,针对这种情况我常用拟人的故事教育幼儿爱护玩具。例如:小朋友们玩玩具之前我说:“昨天,你们离开幼儿园,班上篓里的一块积木和地上的一片雪花玩具,唉声叹气,雪花片说:‘哎!今天一位小姐姐把我扔在地上就不管我了,我的同伴都回家了。(出示玩具篓)。我回不了家,真着急呀!’可另一篓子里的一块积木却说:‘我虽然回到了家,可是今天一位小哥哥拿我在桌子上使劲地敲,我身上现在还疼呢!’”小朋友们听这段对话时很安静,表情也有些严肃、再玩玩具时,小朋友们再不敲打了,掉地上的也能及时捡起来。
对于自然角的动植物,每周以小组轮流按时组织小朋友浇水、换水、喂食物,给植物浇水时,我说:“给你喝点水”;喂小动物时对它们说:“别着急”,“快来吃吧”,“你肚子饿了吧?”让孩子们带着情感去观察它们习性的同时,启迪他们的一份爱意。
(二)注重自己的言行,给孩子树立良好的榜样。
教师和家长是孩子行为最直接的模仿对象,因此,教师和家长在有意对孩子进行爱心教育的同时,更要以身作则,用自己的言行来对孩子起示范作用。
(三)借助艺术作品和媒介引导孩子把爱向周围世界扩散,让孩子看一些关爱、善良、正义等内容为主题的作品,多给孩子读一些以互助友爱的主题的童话故事,引导孩子从熟悉的人迁移到一些陌生人的身上。
二、帮孩子架一座自信桥
生活实践证明,任何人不管做什么事情,若缺乏了应有的自信将一事无成,谁拥有自信,谁就等于成功了一半,特别是幼儿从小逐步树立坚定的自信,对他以后人生有着重要作用。那么我们怎样做才能培养孩子的自信心呢?
(一)在孩子具体行为有进步时,马上予于表扬,如:“我看到你已经学会了穿裤子,真不错!”“你的这幅画,颜色涂的真均匀”等等,这样孩子知道自己受表扬的具体事情。
(二) 对孩子不足之处不能笼统地说“不行!” “不好!”要具体说出不好在什么地方,语言要婉转,最好用“如果怎么怎么就好了。”或者“你仔细再看看,再想想。”
(三)以适当的标准,正确评价孩子。
对孩子来说,父母、教师是重要人物,某个重要人物不经意的不恰当的评价会使孩子丧失自信心。
如:一个孩子问父亲数学题,第一次父亲认真地讲了一遍,可孩子没有听明白;第二次来问时,父亲耐着性子又讲了一遍,孩子还是没弄懂;第三次去问那父亲时,父亲再也忍不住了生气地说:“这么简单的题目都不会做。真笨!”,从此以后那孩子的成绩越来越差,只要老师说这道题有点难,他就不去想,这就是家长的不耐心导致孩子没了自信。
成人在孩子失败时要有耐心,要帮助孩子分析原因,使他们知道通过努力能获得成功,成人要常用爱抚、点头、微笑或赞语。“你真聪明!” “你的进步真快!”来鼓励孩子。
(四)让孩子做力所能及的事情,让孩子感到自己有用。
只有通过各种活动,在实践中积累成功和失败的经验、才能对自己的能力有所认识,教师和父母应了解孩子的特点,帮助孩子在某些领域的活动中获得成功,使孩子建立起自信心,从而促进其它方面的发展。
三、帮孩子架一座自制力的桥
自制力也就是控制能力,例如:明明知道哭是不好的,可还是要哭;明知道不该挑食、偏食,可还是把不爱吃的蔬菜偷偷扔掉;明知道应该同小朋友相互帮助、友好相处,可还是会抢小朋友的玩具等。
自制力差的幼儿是长期受成人的溺爱或无原则的迁就造成的,当然特殊多动症例外,再因是幼儿年龄特殊,大脑中枢神经系统的神纤维髓鞘化尚未完善。爱到外界各种刺激都易兴奋。
一个人的智商再高,没有自控能力,做什么事都不能持久,所以会什么事也做不成。
培养孩子自制力可以从以下方面着手:
(一)培养孩子良好的行为习惯
杰出的思想家培根说:“习惯是人生的主宰,人们应该努力求得好习惯”。我国教育家陈鹤琴则说:“习惯养得好,终生受其益,习惯养不好,终生受其累”.
幼儿正处于人生的初始阶段。一切都需要学习,可塑性大,自控能力较差。既是养成良好习惯的关键年龄,又是沾染不良习惯的危险期。良好的习惯多表现在日常生活的各种细节小事上。如孩子做事认真的习惯,平时要纠正他丢三落四。做事要有先后顺序,观察活动做到细致等等。教师和家长对孩子行为要制定规范,发现不足及时纠正。对于做得好要及时表扬或予于肯定。如孩子助人为乐的行为是孩子助人后受到表扬,自己感到快乐。再一次助人时又受到赞扬,自己又一次体会到快乐,许许多多次的这种经历才能塑造他助人为乐的行为。所以强化是孩子行为塑造的重要心理机制。
(二)帮助孩子逐步学会对自己的行为作评价,自觉地以有自制的行为去替代不适宜的行为
成人在培养孩子具有良好行为习惯时,一定要坚持说理。既要让孩子知道“要这样做”,“不要那样做”,也要使他们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做,不要那样做”。为孩子建立一套行之有效,持之以恒的行为准则。作为孩子评价、判断自己行为的依据,以此来约束自己的行为。例如:每天上午课间时间很短,不允许孩子玩玩具,而个别孩子仍去玩玩具,还不愿离开,这时教师可以对他说:如果大家都来玩,玩具就会弄得很乱,收回玩具就耽误时间。十点钟时大家就不能按时进行区域活动,其实你想玩玩具,区域活动时间就可以去玩。成人坚持既不无原则地迁就孩子,又不放弃耐心说服,久而久之就会使孩子逐渐学会评价自己的行为究竟可不以这样做,从而增强自控能力。
四、帮孩子架一座与人合作交往的桥
幼儿时期是交往能力开始形成的时期,而当今的许多独生子女存在着自私、孤僻、独占心强、自我中心、不合群、合作意识差等现象。那么如何培养孩子合作交往能力呢?我作了如下的尝试:
(一)利用生动、具体、形象的“活教材”及图片,录像、文学作品等培养幼儿合作意识
要让幼儿学合作,首先培养幼儿的合作意识。例如:我带幼儿到户外活动时看见蚂蚁搬家,就利用这一机会对幼儿进行教育,我有意识地引导孩子们看蚂蚁怎样搬动体积较大的食物,孩子们发现一只蚂蚁是无法搬动较大的食物,但许多蚂蚁一块搬就能把食物搬走。又如看工人造房子,有的运砖,有的搅拌沙子、水泥,有的砌墙,房子是许多工人合作建造的。还利用文学作品如《小羊和狼》的录像让孩子们看到小动物们的合作共同打败了大灰狼。让幼儿感动合作起来力量大,培养幼儿初步合作意识。
(二)培养幼儿关心他人,团结友爱等良好品质
要学会合作,就要有关心他人、团结友爱的良好品质。只有自己去关心他人,与他人团结友爱,才会得到他人的关心和帮助。如:我利用《萝卜回来了》故事,帮助幼儿懂得关心别人也得到别人的关心。
(三)创设各种情景让幼儿了解合作的重要性
有了初步的合作意识和良好的道德品质,还要让幼儿进一步体会到合作的重要性。只有通过幼儿亲身体验,幼儿才知道合作的重要。
(1)打翻一篓玩具,先请一人拾然后请三人共同捡,捡完后问幼儿人多捡的快还是人少捡的快,为什么?
(2)请二个人抬一张桌子,和四个人抬一张桌子,先后轻重感觉让幼儿谈一谈。
(3)玩游戏“两人三足”,让幼儿体验后讨论怎样走得快又稳,不摔跤。
(四)帮助孩子学会解决交往中发生的问题
如:益智区来了几个小朋友,其中一个孩子想玩跳棋,其他的都想玩动物扑克牌时,就要劝这个孩子先和大家一起玩牌,过一会或下次大家再一起玩你想玩的跳棋。再如发现小朋友有困难时,我们应该鼓励孩子帮助同伴克服困难,使他们成为乐于助人的好孩子,这样不但团结了伙伴,也会有更多的伙伴愿意与他交往。
总之,我们教师和家长要做有心人,抓住时机对孩子进行引导教育,才能为孩子架好成长桥。
上一篇:已是第一篇
下一篇:浅谈舞蹈学习在幼儿教育中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