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背景: 在生活中成长着·……教育有两种形式,一种是学校教育,一种是生活教育,让孩子回到了生活中,回到现实世界中体验和感受,这是我们新《纲要》中运用最多的词汇,也是我们伟大的陶行知先生早在半个多世纪前就已经提出了教育的理念。 进入中班下学期,孩子们开始用筷子吃饭了,他们中有的使用的很灵活,如多多,诺诺,冬冬等; 有的则显得很生疏,如涵涵,阳阳等。但是无论他们用的顺手与否,每个孩子都沉浸在使用筷子吃饭的喜悦中。涵涵是个活泼可爱的小男生,平时很乖巧、听话,但有时也很倔强,像牛脾气一样。 案例背景: 这不,那一天到了中午吃饭的时间,孩子们都陆续小便洗手,正准备开始进餐。突然间从耳边传来了一阵哭声,我闻声过去一看,原来涵涵拿着个勺子闹情绪不肯吃饭。我走了过去,问怎么回事,涵涵哭着说:“老师,我不要勺子,我也要用筷子吃饭”。我边帮他擦眼泪边跟他说:“今天我们班的筷子不够,你是最后一个洗完手的,今天就用勺子吃吧。” 听我说完,他更不乐意了,“为什么别人都用筷子呢?”“别人先坐下来的,而且你还不太会用筷子,就用勺子吧。”“不行,我就要用筷子”,说完,他哭得更凶了。我当时也有点火了,心想不能由着他,就说:“如果你不愿意用筷子,明天就动作快点,今天就用勺子。”看我们俩僵持不下,旁边的小朋友也坐不住了,大家你一言我一语的说开了,“小小男子汉,不要动不动就哭”,“老师说得对,谁让你最慢的”,“用勺子吃饭也没关系的,今天你用,明天别人用”…… 以涵涵这种倔强的性格是非要拿到筷子不可的,他就不停地闹,不管老师和周围的小朋友怎样说好话,怎么哄他都不肯吃饭。 最后我决定离开一会儿 ,心想他闹一会儿看没人理他也就放弃,乖乖吃饭了。可惜我错了,周围的小朋友饭都吃完了,他也没有动一口,还把勺子摔得老远。没办法,我去别的班级找来筷子给他,他才愿意吃饭。 事情最终以我的妥协解决了,但是也引起了我的深思,“明天吃饭怎么办呢,不会又有人要哭了吧。”想起刚才孩子们讨论的那一幕,我心里有了主意,何不利用散步时间与孩子们说道说道呢?“小朋友们,刚才涵涵因为没用到筷子就不肯吃饭,你们说这样做好不好?”“不好,不吃饭会饿肚子的”,孩子们纷纷响应。“那涵涵不愿意用勺子,你们觉得应该怎么办呢?”“再去找双筷子呗”,“谁不听话给谁用”……“老师,要不我用吧”,有几个懂得替别人着想的孩子主动提出来。看有人这样说,有些孩子也沉不住气了,纷纷表示要自己用,这时,我看着一旁的涵涵,跟他说:“你看,小朋友是不是应该互相谦让呀,”他不好意思的点了点头。我接着说,“刚才小朋友们说的都很好,但是有没有更好、更公平的方法呢?”“谁最后一个洗完手给谁用”,“给小组长用”,“每个小朋友轮流用,今天你用,明天他用,”人群中有个声音引起了大家的注意,只听小宇这样说。小朋友们纷纷赞叹,小宇的这个方法好,最后大家一致通过,采取小宇的方法。后面的几天,看到主动用勺子吃饭的小朋友,我欣慰一笑。 案例反思: 1、幼儿的年龄还小,没有一定的谦让精神和主动承担任务的责任,再加上班级里只有他一个人用筷子,这个年龄的幼儿又特别喜欢学样,所以幼儿不配合是难免的。 2、中班这一年龄段的幼儿,当他与周围的同伴形成了良好的关系,他会感受到被接纳的快乐,也能在集体中建立自信。反之,不良的同伴关系常让幼儿感到孤独,悲伤,沮丧,脱离群体,甚至感到自卑。在涵涵刚拿到勺子的时候,个别幼儿说了这样的话“都上中班了,还用勺子,羞羞羞”,使原本不乐意的涵涵情绪更加低落,觉得受到同伴的疏远。可见同伴的看法对孩子的影响是很大的。 3、老师的工作做的还不到位,在发生这事时应该好好观察幼儿的举动,尊重孩子的想法,想出合理的处理办法,而不是按照成人的标准要求孩子必须怎么样。
案例:一双筷子引起的哭声
发布者:任宣宣 发布时间:2017/5/27 8:07:30 浏览次数:3438